晨光刚漫进窗帘缝,刚满2岁的小贝壳就尽职尽责地扮演起“小闹钟”,咿咿呀呀地把还在熟睡中的姑姑杨丽丽给叫醒了。杨丽丽长叹一口气,认命地抱起这个没法关掉的“小闹钟”,熟门熟路地给她换尿不湿、穿衣服、洗脸、擦宝宝霜、喂早饭,开始了自己新一天的“暑期德华”生活。
这样的生活,浙大城市学院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杨丽丽已经过了27天。
“反正你在家闲着也是刷手机,不如帮你哥带带孩子。”暑假第一天,刚把行李箱拖进家门的杨丽丽就被母亲塞来一个两岁的“小任务”——侄女小贝壳。这句半带调侃的话语,揭开了她“暑期德华”生活的序幕。当下,不少大学生在暑期承担起照顾家中弟妹、小辈的责任,他们被戏称为“暑期德华”,他们的假期没有旅行的惬意、实习的忙碌,却在与“人类幼崽”的相处中,收获了别样的成长与感悟。
“德华”本为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一个角色,她作为男主的妹妹,在男女主工作忙碌时帮忙带大了五个侄子侄女。“德华”如今已成了网友对“未婚带娃专业户”的爱称,专门用来形容这些明明未婚未育,却因为帮家里带孩子而有着丰富带娃经验的年轻人群体。
电视剧《父母爱情》截图
潮新闻记者采访发现,暑期承担带娃任务的大学生们正以独特的方式平衡个人成长与家庭责任,而带娃经历也成为他们理解亲情、锤炼能力的特殊课堂。
暑假期间,不少大学生成为家庭育儿的“临时补充力量”。作为家里的小妹,杨丽丽之前一直是被照顾的人,现在却要去照顾更小的孩子。她向潮新闻记者坦言,突如其来的身份转变一开始确实让她有些措手不及。刚“上岗”那周,她的朋友圈堪称大型崩溃现场——
“小贝壳把爽身粉扬成了雪,好一个‘未若柳絮因风起’啊,哭泣。”
“换尿不湿像拆炸弹,每次都被精准袭击,”
两岁的小贝壳正是猫狗嫌的年纪,上一秒还奶声奶气喊“姑姑”,下一秒就因为不明原因嚎啕大哭,哭声能穿透三层楼板。
但经过和小贝壳多日的相处,杨丽丽慢慢听懂了那些混乱的“婴语”:短促的哭是要抱抱,带拐弯的哭声是饿了,拖着长音的哭声准是困得闹觉……现在的她,甚至能从打嗝频率判断小贝壳喝了多少奶,被家人笑称“带娃界的福尔摩斯”。
“以前觉得耐心这东西太玄乎,现在陪小贝壳搭积木,能盯着她把歪歪扭扭的城堡搭完十次不发火。”杨丽丽晒出的宝宝餐照片里,胡萝卜被切成星星状,米粥上卧着个歪头的鸡蛋“笑脸”,“我以前只会煮泡面,现在这手艺,都是被小祖宗逼出来的,一饿就哭,饭长得不合心意人家还不愿意吃,没办法。”
从最初的措手不及,到如今的得心应手,杨丽丽在带娃里收获了耐心,“小孩的世界很简单,你用心对她,她就会依赖你、信任你,这种纯粹的情感很治愈” 。
杨丽丽和侄女小贝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比起杨丽丽最初的手忙脚乱,刘鑫显然要得心应手得多。
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刘鑫,本就喜欢小孩,得知暑假要帮爸妈带妹妹,她欣然接受。“妹妹五岁,正是爱疯玩的年纪,我想着带她出去和小区孩子一起玩,既能让她开心,也能省点体力。”
刘鑫的第一个大招是“植物寻宝”:在小区里藏好树叶标本,让孩子们组队找“宝藏”,找到就附赠一个植物小知识。没想到这招火了,第一天只有俩娃参加,一周后她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小跟班”,最大的8岁,最小的刚会跑,俨然小区里的“孩子王”。另外一个“接力运球”游戏还曾引发“小型混乱”,一群娃追着皮球冲进灌木丛,最后球不找了,倒是拽出几只惊恐的蜗牛。“当时笑得直不起腰,孩子们却认真地给蜗牛道歉,说吓到它们了。”
“和孩子们相处,得懂他们的频道。”刘鑫总结,要放下大人的架子,陪他们跑、陪他们笑,甚至陪他们“犯傻”。现在,妹妹出门就喊“找姐姐”,小区家长也常说,“小刘真会带孩子” ,这让她成就感满满,“带娃不是单方面付出,我也从孩子们身上收获了好多快乐,感觉自己都变开朗了。”
刘鑫和小区里的孩子们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当朋友圈被同学的实习证、旅行照刷屏时,这些“暑期德华”们并非没有落差。“看到别人晒的阳光、沙滩、海浪,说完全不羡慕是假的。”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放暑假的妹妹,所以推掉朋友的旅行邀约在家带妹妹的小林向记者坦言,但看到妹妹认认真真画出的“长大后的我和姐姐”时,她突然觉得这份体验“限量且珍贵”。
小林用爸妈给的“带娃红包”买了考研资料,剩下的钱给妹妹买了《唐诗三百首》,“教她背会一首唐诗时的成就感,比拿到实习工资还强烈。”记者采访发现,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能提升年轻人的自我价值认同,而平衡带娃与个人事务的过程,更是对时间管理和情绪调控能力的锻炼。
小林妹妹的画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群“暑期德华”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成长。杨丽丽终于明白,爸妈那些“穿秋裤”“多喝热水”的唠叨,藏着怎样笨拙的关心;刘鑫发现,原来管理一群孩子,比课堂小组作业难多了也有趣多了;小林则学会了在哄睡妹妹的间隙背单词,“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尤其是当你身后有个催你快点的小尾巴时”。
专家表示,大学生暑期参与家庭育儿,不仅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更让年轻人在实践中理解亲情、锤炼能力,这种“接地气”的成长经历,或许比课堂知识更能塑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临时家长”现象,也折射出当代青年在家庭与个人、责任与成长之间寻求平衡的积极姿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