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哲的工作室里,见到1:87的杭州站。
在杭州一个不起眼的空间里,有一个“被缩小的火车站”。
它以1∶87的比例,复刻了杭州城站:9个站台、14条轨道、完整的廊桥与候车室,就连站台上的每根柱子都一一还原。
这是王哲花了近一年时间,用青春的热爱,慢慢堆砌出来的城市记忆。
王哲正在摆弄列车
初识他是在社交媒体上,他主页的自我介绍是“铁道王国梦想家”。如今在滨江一家科技园区,我见到他正在完成的“铁道王国”。
1994年出生的他,衢州江山人,家就住铁路边上,绿皮车、蒸汽机车的哐当声成了他童年最深的背景音。
王哲正在准备搭建“清泰立交桥”
“小时候,我爷爷隔三差五带着骑小三轮车的我,去江山火车站看火车,那时我就被那些‘钢铁巨兽’吸引了。”王哲说,喜欢上火车后,小学他就自己剪纸板做火车;到了初中高中,有了零花钱,才开始在网上买点便宜的火车模型,就摆在课桌边上。
在嘉兴读大学时,铁路一样没离开过他的生活。
他开玩笑说自己有“铁路强迫症”:走路、骑车、开车,都尽量选有铁路的地方走。工作后在杭州过江,他开车会选走老彭埠大桥,可以和铁路并排,有时火车刚好开过,他就感觉很放松,“好比这火车哗哗过去了,把我各种烦心事全带走了”。
毕业后他进入健身行业,后来自己创业,再转向商业运营。工作之余,他开始自己造沙盘,不再满足于只是收藏模型,而是想创造一个可以“生活在里面”的微缩世界。
他一直想做杭州城站,他觉得城站不只是一个车站,它早已成为他和这座城市之间最深的连接。小时候出门旅游,到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杭州站。来看病的母亲带他在这里下车,父亲在这里丢过钱包,那些往返家乡江山的火车,也都停到城站。
“杭州城站建于清末民初,曾经是巴洛克风格,抗战时期被毁,再到20世纪90年代由程泰宁设计的现有车站,城站的建筑史本身就是一部杭州近代史。”王哲说。
去年年底,辞去工作的王哲,在滨江租下一个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间,开始把心里的城站搭建出来。
整个沙盘和轨道占据工作室的绝大部分空间。从轨道数量到站房结构,所有数据都是他一点一点查资料、实地对照得来的。有些镜头需要特定站台角度,他会买车票,只为站到那个点上拍一张照片。
在微缩版的杭州城站火车站,站台上停着各式各样的列车:没有空调的绿皮车、红色的快速列车、蓝色的特快列车、直达列车,还有那辆王哲最珍视的——南湖号。
制作整个沙盘,从设计图纸、材料选择、3D打印到电路、灯光、配景,这一切都靠王哲一点一点来。
在“杭州站”,停着各种类型的列车。
他说,接下来还有很多细节要完善,比如信号灯、车站导向牌、路边的青苔、贴沙河、清泰立交桥……
城市在发展,火车也在提速。曾经的绿皮车逐渐退出历史,城站不再繁忙,但那些钢铁车轮留下的轨迹,不会被轻易抹去。就像王哲说的:“高铁能带你回家,但只有火车,带得走回忆。”
如今,王哲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室空间局促。下一步他计划对外开放,让更多喜欢火车的人来看,也欢迎带孩子来玩。
目前整个项目花费不小,这是王哲之前工作的存款,但他觉得很值。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