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专线、卖菜列车、扁担公交……这些带点泥土气息的交通线路频频刷爆网络。
重庆“背篓专线”把地铁站修到了菜农家门口,喊出了重庆地铁“容得下公文包,也装得下背篓”的口号; K7272次列车以“慢”闻名,平均时速约40公里的它逢站必停,用慢车速跑出怀化、铜仁两地的民生加速度;合肥“扁担公交”提早发车时间、缩短发车间隔,让菜农们快一步“抬脚进城”。
凌晨,温州鹿城藤桥镇助农扶农公交专线 龙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秀长 摄
其实在浙江,这样的助农交通线同样鲜活。从温州藤桥菜农踩着晨露追赶的公交专线,到金华塘雅果农推着竹筐搭乘的市域轨道交通,这些线路虽形式各异,却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破解农产品进城难题,用交通的力量串联起城乡的供需两端。
这个夏季,记者跟着这些流动的“菜篮子”,探访助农线路。
蔬菜水果搭上进城专线
8月4日凌晨4时,温州鹿城藤桥镇,一场大雨来得猝不及防。
雨势不小,又是摸黑的时辰,本以为当天的助农扶农公交专线会有些冷清,但眼前的景象却让记者有些愣了神。
藤桥首末站里,公交车门早开着,十来位穿雨衣的菜农正忙着卸菜,驾驶员林海珍卷着裤腿跑上跑下,合力把一个个塑料筐从三轮车、电动车往下搬。几十斤的塑料筐磕在车帮上发出闷响,混着雨声里的吆喝,倒有了种别样的热闹。
短短几分钟,公交车厢过道就被各种颜色的塑料筐、编织袋占据,两排被改造的双层货架也被摆得满满当当。
作为鹿城区的“菜篮子”,藤桥几乎每天都有菜农进城卖菜。山根村的菜农林爱芬早早抢了个靠窗位。
林爱芬告诉记者,过去,菜农们大多是凌晨三四时到村口搭过路车,一趟大概要20元,“现在连人带货一趟四五元钱就能到,比以前省了不少路费,我们可欢迎了。”
油岙村菜农徐胜恩也向记者夸起专线。专线开通前,藤桥的首班车是早上5时35分,中间要停靠40多个站点,坐公交只能赶“晚集”,“搭货车等得久,公交开得慢,一旦淋雨磕碰,蔬菜品相不好就卖不上价。现在的发车时间对我们来说太好了。”
现在徐胜恩一年365天有300天坐这班车去城里卖菜,一根扁担和3个大塑料筐是他的“老搭档”。“茄子、丝瓜、辣椒、空心菜……都是自家地里种的,一筐能卖百来元,三筐卖完能赚个300元嘞。”
温州鹿城藤桥镇助农扶农公交专线,司机贴心地调暗车内灯 龙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秀长 摄
车上22个座位很快就坐满。4时20分,公交从藤桥站准时出发,司机林海珍贴心地调暗了车内灯,大家都默契地压低了声音,车厢里渐渐静下来,菜农们眯着眼打起了盹。
50分钟后,公交稳稳停在西城路农贸市场,菜农们有序下车。不到6时,藤桥菜农们的小菜摊在各个菜市场支了起来。
而在差不多时间,远在金华塘雅镇的葡萄田里,果农们正剪下当天最后一串葡萄。
塘三村的黄明根家里有三亩地,自打前几年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把车站修到了家门口,黄明根进城卖葡萄也便捷起来。
一辆小电驴,五六分钟就能从葡萄园骑到车站。人还未到,黄明根远远就看见站口的一排小推车。
2023年7月,车站开通了爱心助农通道,农产品进站就能坐上小推车,通过爱心助农通道快速安检,再由直升电梯运上站台。两大筐葡萄快100斤,3分钟就能上站台,跟了黄明根几十年的扁担都派不上用场了。
车站工作人员帮果农搬水果上车。来源: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黄明根今年70岁,年轻时靠着一根扁担挤过火车,坐过货车和客车,去过杭州的胭脂巷,也到过金华、宁波的各大农贸市场。
“以前每天凌晨两三时就要站在快速路路边蹭车,经常要等到早上6时多。”回忆起过去搭乘过路货车卖葡萄的经历,黄明根直叹辛苦。
塘雅站开通后,黄明根每天来赶6:30的首班轨道交通,时间上宽裕了不少。他说,靠着卖葡萄一年能赚五六万元,“交通这么方便,再进城卖五六年都不是问题。”
周贵是镇里第一批坐轨道交通去卖葡萄的果农,“开始大家都不清楚搬这么多水果蔬菜能不能坐,我就想着试试,第一天也不知道怎么进,幸亏有工作人员帮忙。”
周贵每天从塘雅站坐到秦塘站,再换乘到国际商贸城,全程只要40分钟,快80岁的他还可以免费乘车。
6点30分,果农们快速通过“助农通道”,向着城里奔去。
从“蹭车”到“专车”
一班助农扶农公交车,一条绿色助农专线,串联起城乡之间的“双向奔赴”。
记者采访获悉,藤桥镇这条助农扶农公交专线,最早是搭便车“搭”出来的。
温州市交运集团城西公交第一生产运营中心副经理姜宇告诉记者,公交公司最早的一班车是凌晨接送驾驶员到各个站点的交通车。但随着司机师傅都有了私家车,这班交通车经常一趟下来司机没载上几个,反而坐了一车搭便车的菜农。
同时,公司也频繁收到首班车其他乘客的反馈,大量菜农把菜筐带上车却没地方放,挤在过道影响了大家出行。
“为什么不在首班车前再开一条为菜农服务的专线呢?”去年2月,温州交运集团城西公交公司党委联合鹿城区藤桥镇党委,量身定制了这条“10路助农扶农专线”。该线路拆除了车内中间的10个座位,在原处根据菜筐尺寸加装两排双层货架,大幅增加了蔬菜的放置空间。
“我们还把专线调整为直达6个菜场,帮助菜农缩短车程约半个小时。”姜宇介绍,截至今年7月底,专线已累计接送菜农超7000人次。
驾驶员林海珍成了菜农们的“老熟人”,平日里有空就帮大家捎农药、带化肥。
同样,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塘雅站开通后,一开始果农们也有些犯怵,心里直打鼓:这个车带着这么多葡萄能坐吗?怎么坐?了解到情况后,塘雅站的工作人员就走进附近村子,挨家挨户宣传轨道交通。
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塘雅站推出站长直通码 潮新闻记者 陈卓妤 摄
老人进站麻烦,工作人员就手把手帮老人开通刷脸进站功能;竹筐太大过安检容易磕碰,站里特意拓宽了边门,绿色通道直通站台;老人体力不好上扶梯吃力,车站24名工作人员以班组为单位组成爱心帮扶小队,安排小推车,让果农的“菜篮子”一路畅通无阻。
今年以来,塘雅站爱心助农通道已累计服务周边农户超2300人次。
“今后我们还会开通预约服务,推出站长直通码,以后一个电话就能提前预约。”塘雅站站长童斌说。
在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沿线,像塘雅站这样的乡村站点有不少,周边的果农、菜农都会搭乘轨道交通列车,到城区销售。
在浙江,这样的助农交通专线其实还有很多,有些为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通了抢“鲜”的快速路,有些则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进城后的其他环节。
衢州衢江和柯城之间有条“枇杷专线”。每年枇杷成熟期,专线每日清晨从板桥村村委会发车,沿途停靠诚后村、川坑村、周家村等周边村落,方便果农携带新鲜采摘的枇杷直接乘车进城售卖。
台州天台有“茶叶专线”。自春茶采摘旺季起,该专线于清晨不到 6 时便从天台县客运北站准时发车,直至晚上6时收班,每日在县城与石梁镇旭日茶厂间往返 4 趟,为山区茶农打通了鲜叶运输专线。
温州瑞安则将助农从交通延伸到销售环节,升级111路、112路公交为助农惠农专线,各安排3个班次,缩短发车间隔时间,优先保障赶早的菜农顺利进城。
温州瑞安在菜市场设置助农专区 图源:瑞安市融媒体中心
“考虑到菜农到站后没摊位的问题,我们还联合多部门在农贸市场设置了助农专区。”瑞安市高楼镇常务副镇长林张翔介绍,镇里不仅制作发放“特色农产销售证”,还推动农贸市场改造,让菜农能在市场里安心销售。
助农不止于交通专线
连日来,记者辗转金华、温州、台州等地,见证了助农交通专线上的温情互动,也目睹了农民进城售菜的奔波与不易。
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教授严力蛟认为,助农交通专线打通了进城卖菜的“物理通道”,但要帮助农民真正解决“卖菜难”、持续助农,还需将助农从“运输”延伸到“销售”全链条。
在乡村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的当下,如何让农民不出村就能把水果和蔬菜卖上好价钱?
今年7月,浙江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要求到2025年,县级行政区(能够通过市场化提供快递物流服务的平原地区除外)实现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基本覆盖;到2027年,基本实现建制村快递物流服务“县到村一日达”全覆盖(采取“固定+预约”或预约响应式城乡公交出行服务的建制村除外),农村地区快递物流成本明显下降,进出村频次、快件量和助农增收明显增长。
绍兴市新昌县尝试推出“客货邮融合+智能交换箱”模式,农户无须跟车,自家的农产品就能“搭”着公交车,安安稳稳进城交货了。
图源:新昌县交通运输局
清晨6时,绍兴市新昌县东茗乡的公交车正在赶早进城,车厢里乘客寥寥,角落里却整齐码放着西瓜、茶叶等农产品。
瓜农俞友财把刚摘的西瓜搬上车后便赶回瓜地,茶农周伟峰将封装好的茶叶安顿妥当,简单跟司机交代了收货地点,就回家补觉了。
绍兴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利用公交车的闲置运力,打造“公交带货”运营模式。村民只需每天根据农产品采购需求清单,把农产品交由公交车司机送到县城的智能交换箱中,再由快递小哥拿走配送。目前绍兴已开通城乡客货邮融合线路42条,设置70个智能交换箱,年均快递量为360万余件。
在浙江各地,其他的探索也在齐头并进。
龙泉推出“客货邮+无人机”的空中邮路,开通宝溪乡峰景旅游、道太乡鲜泉渔趣、屏南绿意山珍等多条无人机邮路专线,山货出山有了无人机“邮递员”。
常山将各村级驿站逐渐升级成村邮站、电子商务网点等“一点多能”的村级综合服务点,开通“两柚一茶”、猴头菇等特色农产品专线,2024年带动农特产品销售额总值超2000万元。
这些探索各有侧重,但无论是助农交通专线延伸的轨迹,还是“客货邮融合”打通的脉络;无论是智能交换箱架起的城乡桥梁,还是无人机开辟的空中通道,本质上都是为了让农民在田埂上的辛劳,更顺畅地变成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