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5日讯(记者 黄宁璐)一场惊心动魄的国际营救,一份深藏多年的人性答卷。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影《东极岛》自8月8日在全国上映以来,引发观影热潮与社会热议。
该片取材自二战时期中国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影片中,日军秘密押送1816名英军战俘的货轮被击沉,英军战俘被日军封锁于船舱内。绝境之时,舟山普陀东极岛上的一群渔民毅然前来。他们凭借骨子里的善良、野性与血性,在惊涛骇浪中,为落难的战俘打开一条生路。
电影《东极岛》海报
日前,导演管虎和费振翔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从选择这一历史题材的初衷,到如何精准还原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场景,再到回应部分观众关于历史真实性与艺术加工平衡的讨论,深入分享了这部电影背后的创作思考。
演员朱一龙《东极岛》拍摄中
从尘封档案到银幕史诗
记者:什么契机让您关注到“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并决定将其搬上银幕?
管虎:这个创作冲动是分阶段形成的。最早是出于对这段历史的本能关注,一群普通渔民能在这么大的海难中,去营救落难的英国战俘,这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但那时还不具备将其影视化的条件。
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渔民勇敢善良的故事,更是一段长期被遮蔽,甚至被某些势力刻意扭曲的历史真相。那一刻我们意识到,拍这部电影不是选择,而是历史的责任。
在创作过程中,最打动我的是这段历史所折射出的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它鲜明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基因里,这是我想在电影里展现的。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这份血性与善良被全世界看见。
记者:这部电影筹备了整整7年,这期间遇到了哪些难点与挑战?
费振翔:管虎导演常说,《东极岛》一部电影的拍摄,相当于三部电影的工作量。这部影片接近40%的戏份都与水有关。在筹备过程中,有大量关于水下拍摄的技术难关。这在以前的中国电影里没有人做过,只能靠我们一点点地去研究,想办法克服。
其实,我们刚开始也接触了国外一些有经验的特效团队,有美国的、韩国的,但发现这么大的体量他们也没拍过,怎么办?于是我们就决定用一个最笨的办法,就是纯实拍。
筹备阶段本来没有计划选择在东极岛拍摄。因为东极岛是个全岛,地理环境使得运输拍摄设备非常困难,甚至基础成本都要翻上3至4倍。可是当团队一起第一次登岛采风,到达沉船位置附近时,我们就想,这海底方圆几海里内,有一艘承载着那么多条生命的船骸。这种历史的真实感让人非常震惊和震撼。
经过实地调研,我们找到了心目中一直想找的渔村的样子,看到了阿赑、阿荡兄弟俩住的地方,去了真实历史里曾藏着三个英军的青浜岛“小孩洞”。那一刻的所有冲动和情绪,都坚定地告诉我们,一定要在这座岛上拍。
记者:实拍时最难过的关卡是什么?
费振翔:确定实拍原则后,困难接踵而来。任何一块砖头一块材料都需要漂洋过海四五个小时,再通过最原始的人力运输到场地。拍摄的时候又正好赶上台风季,有时候我们费那么大劲搭建了一个村子,台风一来就全都没有了。在海上拍摄,浙江沿海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海上有洋流等太多不可控因素,跟陆地上完全没有可比性。
在这么难的情况下,我们是用信念去完成这项“前无古人”的工作,希望能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创作积累一些经验。
记者:您刚刚提到水下拍摄的难,究竟有多难?
费振翔:有句话说“在水下就是800度近视”,演员之间真的看不清楚对方,基本就要靠直觉的反应。他们平均闭一口气要在水下待两分半钟,一个镜头拍完才能上来。人下去时还有气泡,要把一个个气泡拍掉,还要等摄影机调试好角度,这个过程全准备好就要一分多钟。在水下憋着气得多难,但精彩的地方也在于那种瞬间、直觉、本能的反应。说真的,我们的演员很棒。
在历史钢索上行走的艺术
记者:决定将东极岛的故事搬上大银幕之后,您如何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的边界?
管虎:东极岛的故事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我们的团队前期做了广泛调研,查询了厚厚一沓史料,收集了50余位亲历者后代的口述资料。这是我们创作依托的底气,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丰富故事。
我们的人物,来处都是可信的。当时参与救援的渔民有198位。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综合了多位真实渔民英雄的原型特质,经过艺术提纯后诞生的“典型形象”。他们的性格、动机、行为逻辑,都深深植根于我们扎实调研后所理解的那个时代、那片海域、那群人的精神图谱之中,是“可信的浓缩”而非“对位的复刻”。
记者:拍摄过程中,你们如何还原时代氛围和环境风貌?
费振翔:为了让这些人物行动的环境具有可信性,我们以接近“考古”的精确度进行历史还原,对于“里斯本丸”巨轮这一核心场景,剧组1∶1建模还原了其所有船体设计,且复刻了十几艘20世纪40年代的木质渔船,全部按照渔船“可下海”的专业标准制作,请了30个专业造船师傅,做了3个月才把这些船完成。
为了还原昔日渔村,我们不用棚拍的形式而选择“造村”,在东极岛原址上进行实体海岛搭景拍摄,参考历史资料真实复刻二战时期的渔村建筑,就是希望演员们进入这个环境就有走进历史、故事的仪式感。
记者:从光鲜的演员到饱经风霜的渔民,主演们如何完成这种脱胎换骨般的角色塑造?
管虎:办法是在烈日下真晒。为了呈现那个年代渔民的硬核和风骨,两位男演员的体脂率从近20%一路狂降至个位数。
片中水下戏份占比极大,从潜水捞宝到生死救援,都需要演员在水下完成兼具力量与情感张力的表演。朱一龙和吴磊两位男演员提前进组特训,内容包括水下闭气、自由潜水等基础训练,以及水下威亚操作、翻滚腾挪姿势控制等动作特训,一切努力只为呈现出“靠海吃饭的人”的生命质地。
打捞历史是为了照亮未来
记者:电影海报上有一句话是“让全世界知道”,就是说这部电影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去讲述这段历史?
管虎:83年前,198位渔民完成“惊天壮举”之后,始终选择默默无闻。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也希望通过电影,展现中国人民敢于抗争拼搏的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他们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者:有些观众看完影片后,认为阿赑与阿荡兄弟俩在对抗日军剧情线上的人设和情节有些“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对于网友的这种评价,您怎么看?
管虎:首先《东极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展示战争的面貌,而是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所以这才是我们这部电影最可看的,就是看我们中国的渔民有勇气、有血性去反抗侵略、去救起英国战俘。
我其实更愿意把这部电影定义为平民英雄史诗。他是从个体生命角度去唤醒,去承担,然后去反抗。主角是老百姓,是普通渔民,你说他是英雄行为也行,说是本能也行,这种“海上有难,必救!”的责任感,是他血液里面浸润着的。当时谁也不会当自己是英雄,也不求对方的感谢与回报,我觉得这值得大书特书。
说到阿赑爆发的个人能力,当你的亲人被人杀害时,人体能迸发出的力量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朱一龙的角色(阿赑)后来牺牲,也是因为他的最后一击已经接近极限了。我们想给大家提供不一样的类型片、不一样的人物和不一样的风景,最重要是给观众提供不一样的视听盛宴,为此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
记者:最后,请您用一句话向全世界的观众来推荐这部电影?
管虎: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的血性与善良。
在血性、担当之外,中国人还有一种特有的谦逊,这种谦逊就是救人不求回报。我们有机会做这个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彰显真相,以及替谦逊的英雄把这些话说出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