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短视频带货诱导“场外交易”频发

私聊更便宜?警惕馅饼变陷阱

字体:
—2025—
09/16
07:33:41
2025-09-16 07:33:41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全琳珉

  浙江在线9月16日讯(记者 全琳珉)“私信我姐妹”“加我微信,价格更优惠”……近日,记者发现,随着短视频带货模式的日益普及,不少商家开始在直播或视频中引导消费者添加微信、QQ等私人联系方式,转向平台外进行私人转账交易。这种脱离平台监管的“场外交易”,正成为消费维权的新隐患——一旦遭遇货不对板、延迟发货,甚至商家失联,消费者往往投诉无门、维权艰难。

  据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下称“省消保委”)统计,2025年上半年,因短视频带货引发的消费投诉持续上升,其中“诱导场外交易”问题尤为突出,相关投诉量已突破千件。值得注意的是,老年群体因信息辨别能力较弱,已成为此类骗局中的主要受害人群,维权处境尤为被动。

  为何消费者会落入“场外交易”的圈套?

  “关键在于商家精心设计的话术诱导。”省消保委投诉与法务部主任李嘉表示,许多商家会注册个人账号,通过短视频或直播吸引流量,并以“专属优惠”“限量福利”为诱饵,鼓动消费者添加私人联系方式,“尤其是中老年消费者,更容易被‘省钱’‘赠品’等承诺吸引,从而放松警惕,接受非正规交易方式。”

  非正规交易方式不受平台监管,不能享受“无理由退货”“运费险”等售后服务,因此一旦消费者完成私人转账,交易是否履约、售后服务是否完善便全凭商家“良心”。

  “我们接到不少投诉,消费者反映付款后迟迟收不到货,或收到的商品与宣传严重不符。”李嘉表示,更常见的情况是,当消费者试图联系商家退换货时,却发现对方账号已被注销,彻底失联,“由于这些账号多为个人注册,受平台隐私保护机制限制,消费者无法获取真实信息,平台也难以提供有效协助,维权几乎陷入僵局。”

  既然已有平台流量,为何商家执意将用户引流至私域?

  一位行业从业者揭秘,背后动因主要有三:一是规避平台佣金,提升利润空间;二是摆脱比价竞争,营造“独家低价”假象;三是规避内容审核,在私域群聊或小程序直播中使用夸大、虚假甚至违规的宣传话术。

  以保健品为例,某成本仅15元的产品,在公域电商平台售价约100元,需缴纳平台抽成,且面临同类商品比价压力。一旦转移至微信私域销售,不仅省去佣金,还能通过组建微信群、使用小程序直播等方式,营造“专家推荐”“限时抢购”等氛围,进一步刺激消费。而此类直播往往游离于监管之外,虚假宣传屡见不鲜。

  记者调查发现,诱导场外交易已渗透至多个商品类目,尤以医疗保健领域最为常见。该类商品本身监管严格、准入门槛高、利润空间大,平台抽佣比例也相对较高,因此成为不法商家绕开监管、牟取暴利的重灾区。“据我所知,不少保健品卖家靠这种模式做线上销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面对此种乱象,多家平台已经开始加强治理。

  今年3月,小红书发布《交易导流违规管理细则》,明确禁止内容创作者通过除小红书商城、直播间内购物车功能、官方留资组件之外的其他任何形式引导站外交易,违规将面临警告、限制直播甚至永久封号等处罚。

  7月30日,抖音发布《关于打击创作者引导私下交易的治理公告》,表示抖音电商一直严厉打击任何形式的引导消费者脱离平台、私下交易等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一经发现,平台将依据创作者与平台签订的服务协议与平台规则进行违规处罚,严重违规将永久关闭电商权限。同时还公布了一批违规创作者,予以警诫。

  尽管监管越来越严格,但该群体量大面广,难免会有漏网之鱼。为此,省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商家以“优惠”“福利”为名诱导添加私人联系方式的情况,务必提高警惕,坚持在平台正规渠道内完成交易。平台交易不仅可留存凭证,还能享受售后保障与纠纷调解服务。若已发生场外交易并遭遇商家失联、财物损失,应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短视频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