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日讯(见习记者 孔玉叶 通讯员 李骏 彭心怡 王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1日下午,平湖市曹桥街道马厩村马厩庙大桥下,62岁的村民朱祝英手握话筒,站上简易舞台,唱起了一曲《歌唱祖国》。朱祝英说:“我特地选在国庆参加唱歌比赛,就是想把咱们的幸福日子唱出来。”
舞台一侧,还有十余位村民歌友正跃跃欲试,准备登场,他们大多是村里的“马厩桥边歌友会”成员。没有专业音响,没有固定流程,这场看似随意的“村K”,吸引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拄拐杖的长者、牵孩子的父母、从邻村赶来的乡亲,他们或坐或站,或轻声跟唱,或举着手机记录。现场上演的曲目里,既有《我和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这样饱含深情的爱国经典,也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好日子》这样欢快动听、歌颂幸福生活的旋律。
人群中,90后村民戴佳伟正举着手机直播。去年,他和妻子回到马厩村,把镜头对准村里变化。“这几年村里路宽了,老房子修得漂亮,日子越来越红火,但难得的是,人情味没变。”戴佳伟拍下了赛艇小镇、田间的羊肚菌、村民做的野米饭等一系列短视频,单条视频最高点赞量超300万。“我想用镜头把村里的歌声、笑声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让更多人认识马厩村。”戴佳伟说。2024年,马厩村游客量突破58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67万元,比上年增长89%。
谁能想到,眼前的热闹景象,其实最初起源于一个人的“自娱自乐”。他就是胡良忠,为“马厩桥边歌友会”会长。“这几年村里变化大得很,河边修了绿道,晚上路灯一亮,很漂亮。这么好的风景,我就忍不住想唱上一唱。”去年夏天,胡良忠拎着个音响,在马厩庙大桥下站着唱歌,没想到散步的村民、玩耍的孩子都围过来听,“有人说‘老胡,你唱得好,明天还来吗?’我一听,这唱歌就有劲头了。”还有不少村民跟着胡良忠一起唱。
这份民间热情很快得到村里重视。马厩村党委书记方春燕介绍,去年8月,村里整合群众自发活动,打造“想唱厩唱”文化品牌,正式成立“马厩桥边歌友会”,胡良忠被推选为会长。后来,村里的桥下空地变身“村K欢唱点”,配齐舞台、灯光、大屏幕。村里还协调闲置农房作为后勤站,专门用来放音响设备。
不到一年,歌友会从5人发展到23人,成员涵盖企业主、食堂阿姨、个体户、退休教师等。大家还自掏腰包,自发添置设备,歌友会成员各自分工,开展设备调试、组织排练等工作,还多次赴南湖、海盐等地交流演出。
“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62岁的金水良住在隔壁的百寿村,今年2月加入歌友会。“以前忙于工作和照顾孙子孙女,现在小孩长大了,茶余饭后总想找点事情做。”他笑着说,这里风景特别好,有山有水,晚上还有灯光,唱歌也特别有劲。
歌友会的歌声吸引了许多文艺爱好者加入。马厩村广场舞队的领队胡绢林今年73岁,她和老姐妹们如今也成了“村K”的常客。“一个舞台,大家共享,他们唱歌,我们跳舞,更热闹了。”伴随着当天下午“村K”的音乐声,马厩村广场舞队踏着旋律登场,将新排练的扇子舞跳得风生水起。
唱歌的人多,听歌的人更多。如今只要天不下雨,胡良忠等人就天天拉着设备“开唱”。“平时现场听众少则近百人,多时有四五百人,桥堍上、竹林旁都坐满了。”胡良忠说,要是碰到雨天,他们就转战后勤站练歌,琢磨如何将气息练稳、歌声磨亮。
歌友会的“铁杆粉丝”村民张全珍说:“以前晚饭后,不是串门就是在家看电视,现在不一样了,有空就往桥下跑。听着歌声,心情都敞亮了。”村民吴在根是加入歌友会的首批成员,他说,过去闲暇时只能打麻将,如今村里唱歌、跳舞、演奏乐器样样有,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歌声不仅留住了乡邻,更吸引了远客。当天,从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专程驱车前来的听众舒静英便是其中之一。“我早就刷到过视频,知道今天有唱歌比赛,来了才发现,这里咖啡店、赛艇俱乐部、手工作坊样样都有,风景还好,真是不虚此行。”她说。
夕阳西沉,歌声未歇。胡良忠与骨干成员已在策划下一场“月下歌会”。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场活动到一个品牌,“想唱厩唱”唱响的不仅是旋律,更是乡村振兴中百姓日益富足的精神生活与文化自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