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走出“内卷式”竞争——

招商引资,浙江还有什么招

字体:
—2025—
10/21
06:30:09
2025-10-21 06:30:09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施力维 拜喆喆 顾雨婷

  浙江在线10月21日讯(记者 施力维 拜喆喆 顾雨婷)招商,是地方政府比拼经济的关键,也是当下“反内卷”的治理重点。

  此前,国内一些地方以“地价优惠、社保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内卷式”招商,这不仅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还导致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

  去年8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施行,其中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今年7月,中央又释放清晰政策信号,要求“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

  浙江是招商引资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优投资、促招商,是全省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

  新形势下,招商有何挑战,如何应变?近期,记者走访了全省多地以及部分企业。撤改招商部门,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强化产业链场景化招商……各地招商出现了变化。

  深入观察,浙江的招商之变,不仅是对“反内卷”的响应,更是产业转向创新驱动的必然结果。如一位招商干部所说,“招商的变革,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关系的再调试”。

  挑战

  招商形势怎么样?难!

  这是记者在各地走访时,招商干部给出的几乎一致的回答。当前,企业投资意愿谨慎,“高大上”的优质项目争夺更激烈。

  从全省面上看,浙江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70.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全省招引内资项目,数量上还保持增长态势。

  去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招商“反内卷”举措,大家普遍表示欢迎。目前,浙江招商项目落地时,需市场监管部门前置审查,是否符合公平竞争规定。

  “不卷是好事。大家可以静下来,思考凭什么吸引企业、靠什么留住产业。”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审视当下,招商究竟有何难,哪些问题需解决?

  先看政府层面,浙江县域招商竞争力不强。

  县域经济,是浙江经济快速崛起的秘诀所在。但在当下,县城发展能级较弱,资源禀赋受限的不足开始显现。少人才、缺配套,引不来“高大上”的项目,是各县招商的共性难题。

  日前,记者在黄岩浙东南智算经济产业园采访,数据标注企业景烁科技负责人潘姝潭喊住了我们:“能不能帮忙呼吁一下,我们很缺人,欢迎各地大学生来黄岩工作。”

  黄岩发展算力产业,是通过招商实现产业“无中生有”的经典案例。2022年,芯片企业寒武纪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公司遇到难题。黄岩招商部门与其接洽,区里达成一致意见,拍板投资,并引入公司建智算中心。

  如今,人工智能赶上风口,算力上下游企业都来到黄岩。但问题也开始显现。黄岩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弱于大城市。去年入驻的景烁科技,是算力产业里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需求量大,虽然与当地高校积极联系落实了近百名高校毕业生,但目前仍有10多个岗位空缺。

  在嵊州、嘉善等地采访时,当地招商干部都谈到县级层面招引大项目、好项目越来越难。一些接洽很深入的项目,因为区位、教育、医疗等现实配套问题,没有落地。

  再看企业层面,项目类型、需求在变。

  在临海,招商干部张奥涵原本是高校教师,专业研究材料,他讲了这么个小插曲——

  项目路演会上,有企业负责人对着PPT大谈特谈“高性能可回收绿色纤维”技术,台下众人听得云里雾里。“所谓的高性能可回收绿色纤维,和传统的‘纸张’有区别吗?”张奥涵打断了他。

  像这样原本平平无奇的造纸项目,被包装成“时髦”的高技术、环保项目,这类项目在各地招商引资过程中比比皆是。

  “过去,招商一般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企业有多少实力,数数机床、看看厂房就能大致有数。现在主要是创新型、科技型项目,很多尚处于研发或孵化早期阶段,没有专业知识很难认准。”临海市投促中心副主任孙益明说。

  现在各地争抢激烈的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往往还需要配套产业投资基金。一方面,地方招商缺乏专业人员,对项目看不准;另一方面,地方财力有限,不敢投、投不了。

  应变

  破“内卷式”招商的大势下,浙江创新举措,向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要竞争力。

  县域招商,立足自身产业基础,更突出地方特色,以产业链招商,转劣势为优势。

  近些年,诸暨招商不再执着于“卷”单体大项目和时髦的热门赛道,而是从自身产业出发,“缺什么、补什么”。在诸暨,一条智能视觉产业链,已集聚上下游企业160余家,涵盖智能驾驶、机器人、AI医疗、缺陷检测等细分领域,构建了从核心技术到应用场景的完整链条。

  不久前,总投资2亿美元的佑驾创新智能驾驶华东总部落户诸暨,“这里有直接的智能驾驶应用场景,零部件配套也可以在园区内完成,这是我们最看重的。”企业负责人说。

  从“茶壶肚”到“博士团”,许多地方的招商团队也在改变。

  有经济学家曾对招商人员有形象风趣的比喻,“铜头、铁嘴、顺风耳、橡皮腰、茶壶肚、兔子腿”,意指他们善社交、能喝酒、勤走动。

  在杭州钱塘区的医药港,记者没遇上“茶壶肚”,却碰到了“博士招商”。医药港招商团队由3名博士领衔,分别来自分析化学、生物工程等专业领域,对产业有深入研究。

  “生物医药是很专业的领域,有一定的专业科学素养,才能去理解一个项目,并给它适配的资源。”招商员马格说。药企的负责人很多是科学家,遇到懂行的人,双方的交流也会升温。这本身就是一种软性的营商环境。

  今年,这支博士招商团队已经为医药港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0余个,展现了“懂产业、有实力”的好形象。

  更聚焦、更专业、更懂市场,是浙江各地破解“内卷式”招商形成的普遍共识。

  嘉善,成立招商公司“以我为主”,精准化、专业化招商,今年1至9月,已招引数字经济等产业项目68个,亿元以上项目29个,促进了当地新兴主导产业的集聚发展。嵊州则由“一把手”任组长,主打同乡招商,引进了比亚迪等大项目。

  “招商更加突出自身特色,组织架构更趋灵活,人员团队更加专业。新招引的项目,很好代表了浙江产业转型的方向。”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探索

  针对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招引,浙江多地正在探索新路子。

  今年,绍兴市迈出了市场化招商的第一步,在市级层面建立“招商引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项目招引,由市属国企绍兴市产投集团具体负责。“国企招商”的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新探索。

  从“引资”到“引智”,一字之变,背后是招商逻辑的变革。引智,聚焦产业创新和升级。

  “现在新的产业项目都有投资需求,国企招商最大好处是更加贴近市场,更加灵活投资。”该集团招商工作部部长胡焕冬是90后,办公桌上堆满了半导体等前沿产业的项目书。

  去年6月,绍兴只用了3个多月就签下了制造企业追觅机器人,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今年8月,追觅的“绍兴造”智能扫地机器人,已成功下线出口。

  这其中,绍兴市产投集团与社会化资本的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按照一般的招商模式,政府单位来决策项目投资,整体周期较长,至少需要小半年时间。国企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自主基于项目投资价值的判断,进行快速投资决策。”胡焕冬说。

  绍兴在灵活招引上作出新探索,杭州等地则在产业培育上下功夫,跳出“卷”的路径依赖。

  这两年,余杭经济开发区花更大力气,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引育力度,既要招进来,还要培育壮大。当地专门投资建设“十万级洁净车间”,招引半导体等精密制造项目。初创企业可直接租用车间,能省下上百万元的装修成本,很受欢迎。3年前,一家聚焦功率半导体技术的企业,在落地余杭经开区时,团队规模仅十余人。在当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企业快速落地实现产业化。“我们围绕项目,构建‘谋划—落地—建设—投产’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希望这里也能培育出‘小龙’。”余杭经开区的一位招商干部说。

  衢州则化零为整,通过县域间的分工合作,联合招商提升整体竞争力。

  当地将市本级的主导产业精准延伸至县域,光电产业布局柯城区,新材料产业对接衢江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导入龙游县,新能源产业协调错位发展,避免区块之间争抢项目,推动区块产业差异化发展。目前,嘉兴、温州等地也在探索这种模式。

  “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既招引又培育,这种良性的产业生态,是当下浙江全省招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招商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