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学校的博士 企业的“外脑”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衢州探索

字体:
—2025—
11/12
07:47:23
2025-11-12 07:47:2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赵璐洁 通讯员 宋娟 徐晖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举措。博士创新站作为新型产学研用平台,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在该做法发源地衢州,博士创新站正在迭代升级为产业博士创新团,校地融合新模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浙江在线11月12日讯(记者 赵璐洁 通讯员 宋娟 徐晖)走进衢州一些厂区,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博士们穿梭于实验室与生产线,或手持图纸,附身调试设备;或与企业技术人员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技术方案……他们带着专业优势来到生产一线,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成果留在厂房中。

  这是衢州博士创新站探索实践的生动缩影。2021年,衢州率先在全省开展博士创新站建设试点,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立博士创新站263家,共引进博士500余人、相关专业学生1500多名扎根当地企业,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61项,带动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8亿元。如今,衢州博士创新站迎来了迭代升级,衢州学院的博士们从面向企业“建站”到面向产业“建团”,构建10个产业博士创新团,覆盖全市六大标志性产业链。

  从博士创新站到产业博士创新团,不仅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在技术瓶颈、人才短缺及高昂科研成本上的难题,更为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壁垒,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架设了坚实的桥梁。

  今年,中国科协就博士创新站试点建设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这项始于衢州的浙江经验正走向全国,先后在16个省区开展试点。

  衢州学院陈晓彬博士(中)与哲丰新材料技术人员讨论技术方案。 受访者供图

  技术攻关,博士送上助攻

  “陈博士,试验到了关键阶段,还需要您来把把关。”一大早,衢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陈晓彬博士接到一通电话,立即动身从学校赶往位于常山县的浙江哲丰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哲丰新材料”)。

  今年是陈晓彬博士进驻哲丰新材料的第八年。八年前,哲丰新材料刚成立不久,作为一家生产高性能特种纸的企业,急需一款新产品在市场立足,需要高端研发人才的助力。公司求贤若渴,总经理史君齐多次带队去外地引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总是没有合适的,不是开出的薪资条件过高,就是人家嫌常山是个山区县不肯来。”史君齐期盼着,“能不能有条新路子,让我们跟博士专家搞合作?”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2017年,为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衢州市科协、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支持下,衢州学院开始组建博士工作站,鼓励高校博士到企业,合力解决研发、生产中的难题。经过市县科协、衢州学院牵线,哲丰新材料找到了陈晓彬博士。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专业的陈晓彬博士彼时刚入职衢州学院,也曾在生产特种纸的企业挂职过,“专业对口,科班出身,又有工作经验,他就是我要找的人!”史君齐终于得偿所愿。

  “新产品的研发难度大,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还得找帮手。”陈晓彬积极调动身边的人脉资源,请来学校8名研究特种纸方向的博士,组建了哲丰新材料博士工作站,他们与企业管理层、销售人员逐一对接,摸清企业研发核心需求,第一款新产品定位在蔬果保鲜包装纸。

  “这不是一款普通的蔬果保鲜包装纸,这张纸可以让苹果在常温下货架期延长90天,具有透气、阻菌、保鲜等优势,纸张环保可降解。”哲丰新材料生产技术部部长岳跃振说,经过不懈努力,博士团队与企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2021年新产品上市,为企业带来新增产值近1亿元。

  2021年,在总结衢州学院博士工作站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由衢州市科协牵头探索推广博士创新站。博士创新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至少一位博士领衔,承担一个研发项目,组建一支研发服务团队,实践培养一批技术人才,服务一家企业。

  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衢州市科协组织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博士专家们共走访企业200多家,征集技术、人才需求100余项。

  随着博士工作站升级为博士创新站,陪伴哲丰新材料从初创到快速成长,陈晓彬与企业的感情也愈发深厚。来自江西的他在和企业技术人员交流中已经能听懂很多常山方言,“用心用情才能做得更好。”陈晓彬透露,哲丰新材料博士创新站刚刚获评省级博士创新站。

  同样,位于衢江区的浙江东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氩科技”)苦等1年多后,终于在2023年盼来了博士创新站——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张庆华教授团队。在当年一次企业走访中,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副院长朱耕宇了解到东氩科技正在面临转型。“在传统油性漆与水性涂料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专营油漆涂料产品的东氩科技想要开辟出一条新赛道,进军船舶涂料市场,希望我们能给予帮助。”朱耕宇当即向公司总经理郑金红推荐了张庆华教授团队。张庆华教授团队在新结构氟硅基海洋涂层材料的分子设计方面已经取得重要突破,为开发具有长效防污和耐候性的船舶涂料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得知消息后,郑金红马上联系张庆华教授团队,签订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意向,为更好地开展工作,由张庆华教授牵头的博士创新站在东氩科技落地。

  “经历为期3年的技术攻关,我们根据企业具体需求研发出特种防污新涂料,目前产品已经完成中试,在企业批量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后,就可以批量生产。”张庆华教授团队成员刘权博士说。

  有博士助力,获得“新生”的企业还有不少。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任勇源博士与衢州科峰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建博士创新站,成功破解技术瓶颈,将产率提升至90%以上,同时副产物降低了50%;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蔡建臣博士与浙江润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博士创新站,研发的新产品为企业新增产值超1500万元……在衢州,博士创新站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00余项,帮助企业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00余项。

  紧贴需求,成果加速落地

  跟随陈晓彬走进哲丰新材料生产车间,造纸机轰隆隆运转,湿纸进入烘缸经过高温蒸汽实现快速干燥。

  “这里也用到了陈博士开发的技术。”岳跃振对这项技术非常满意。他说,干燥是造纸机上能耗最高、投资最大的工序,要提升造纸行业能效水平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干燥过程能效提升问题。陈晓彬开发的纸张干燥系统模型,能够实时监测纸张干燥过程能效及其关键工艺参数,指导生产调节,减少蒸汽损耗,可节省2%至3%的能源。

  青年博士沙龙 受访者供图

  “获益的不只是企业,我的科技成果也终于找到‘用武之地’。”陈晓彬感慨。原来,在一次博士创新站沙龙活动中,陈晓彬提到自己的一项发明专利,与纸张干燥能效监测技术有关,岳跃振敏锐意识到这正是企业所需,双方迅速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与此同时,双方约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我们用21万元购买了相关专利使用权。”岳跃振说。

  “我们用这笔费用填补了研发过程中的材料经费缺口,另外拿出一部分用于奖励团队成员。”陈晓彬说。

  科技成果转化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不高,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一直是困扰广大科研人员和企业的难题。”衢州市科协副主席许大星表示,博士创新站建立后,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同时,博士创新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博士专家们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产业技术痛点,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面对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复杂的产业技术难题,衢州学院又提出了“新解法”:建立产业博士创新团。学校在已经建立起100余家博士创新站的基础上,融合构建10个产业博士创新团,覆盖当地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和特种纸六大标志性产业链。

  衢州学院科学研究与社会合作处处长王海伦还有另一个“身份”——智能化输配电装备产业博士创新团首席站长,她带领8个博士创新站,共同服务当地十余家输配电企业。

  “这些博士的研究方向基本覆盖了从发电到配电的输配电全产业链,还涵盖了电气、检测、控制、系统集成的输配电技术链。”王海伦介绍,在组建产业博士创新团时,学校会从产业链角度考虑,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中建站的博士集结起来,组成学科交叉融合的团队,也会从技术链角度考虑,聚焦技术链上下游企业,将在这些企业中建站的博士集结组团。

  位于衢州智造新城的浙江日新电器有限公司,由衢州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主攻在线监测研究方向的博士方建文领衔,2021年建立博士创新站。随着合作深入,公司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提出技术需求,智能化输配电装备产业博士创新团派出研究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计算的博士张露“接单”。

  眼下,张露为企业设计开发的新型变电站智能巡检协同管控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一到课余时间,她就带着学生往企业跑。企业也全力提供资金、人员和技术支持,让博士研究安心,合作放心。

  校企共育,人才同成长

  “企业大多数技术人员更关注技术实操和快速解决问题,不太注重理论体系的学习。”最近,衢州东港环保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港热电”)总工程师余浩正忙着制定明年的技术人员业务培训计划。余浩说,博士创新站建立后,博士专家们给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多次培训,大家逐渐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

  东港热电是一家集发电和供热为一体的生产型企业,2024年供电5.7亿千瓦时、供应蒸汽量362万吨,服务周边170余家企业,在同行企业中名列前茅,相比之下,企业的科研能力却有些跟不上。

  “公司2018年才成立研发中心,在技术研发方面起步较晚。”东港热电管理体系办公室主任崔波坦言,技术人员理论研究水平相对较低,想要形成研发成果,实在力不从心。

  研究能力有限,个人成长受限,崔波自己就是如此:“我在2018年评上中级职称后,就没有再晋升,因为职称晋升仅有实操技能远远不够,还需要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这恰恰是我欠缺的。”

  有了博士创新站,情况发生改变。在衢州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陈志强博士团队帮助下,公司开发了蒸汽热网运输中损耗量预测模型,陈志强鼓励崔波:“把相关技术成果总结出来,你可以试着写一篇论文。”

  得益于博士团队的指导,崔波不仅完成了论文发表,还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凭借这些研究成果,崔波去年获评副高职称。

  这几年,东港热电已有3人晋升高级工程师,9人获评中级职称,1人获得一级高级技师,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博士创新站为学生提供实操实训成长平台。 受访者供图

  企业员工获益,高校学生成长。通过博士创新站,衢州学院与东港热电共建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至今已有176名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训练。

  “学院要为本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样的校企合作,能为学生提供实操实训的成长平台,较快适应企业需求。”王海伦说。

  来自衢州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龚婷婷在2022年进入东港热电的博士创新站,课余时间就跟随学校教授到企业服务。龚婷婷勤动手、爱思考,常常向学校教授、公司技术人员请教,实践能力很快提升。一次,检修一台进口设备,她结合所学,准确判断出只需更换几个零部件就能解决问题,让大家刮目相看。

  毕业后,龚婷婷选择留在东港热电工作。从2021年建立博士创新站起,已有11名学生毕业后留在该公司就业。“不仅输送技术,还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博士创新站助力企业持续迸发创新活力。”崔波感慨。

  记者手记

  如何推动博士创新站长效运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博士专家们正以专业优势与创新思维,成为推动区域进步的关键力量。衢州博士创新站的探索实践,在激活人才资源、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博士创新站的做法在浙江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全省建立博士创新站2000余家,涉及新材料、机械制造、绿色农业等多个领域。2023年,中国科协确定在全国六个省份开展博士创新站试点。今年,中国科协就博士创新站试点建设工作作全面部署,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博士创新站作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一方面,解决中小企业常常存在的缺人才、缺技术、缺先进研发设备等问题;另一方面,破除高校博士群体面临缺项目、缺经费、缺技术应用场景等困境,人才与企业在此平台上双向奔赴,实现共赢。

  而如何让博士创新站具有生命力,能够长期稳定运行,需要构建长效机制,通过出台奖补政策、强化考核管理,引导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聚集。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奖励政策上,衢州对建立市级博士创新站的,三年内给予20万元经费资助,对评为省级及以上博士创新站的,再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在考核管理上,对于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取消当年经费资助,对于连续两年不合格的,取消设站资格,三年合作期满无绩效不格情况的,且后续有新合作项目的,可继续保留创新站,每年参加绩效评价,按照20%的比例评选优秀创新站,给予政策鼓励。同时,衢州积极推动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将博士创新站建设纳入学科评估和社会服务体系,把博士在站工作业绩作为其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工作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推动博士创新站长效运行,核心在协同,关键在机制。当政府、企业、高校与人才结成“创新共同体”,必将汇聚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澎湃浪潮,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博士;创新站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