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1室走到402室,短短二十步,可来丽萍每天来来回回要走两次,一走就是五年。
她住501室。
402室是一位70岁的独居老人,叫杜大伯。老人眼睛有残疾,生活上很是不便。
“老人怕什么?上了年纪,最怕出了意外不能及时发现。”凯旋街道社会事务科科长赵婷说,为此景昙社区请来丽萍与杜大伯结对,“最起码,有个照应。”
平日里,家长里短,嘘寒问暖,鸡毛蒜皮、身体怎么样,两个人能聊上好一阵。
目前,江干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7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1.74%,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达1.89万人,占老年人口数的21.66%。
最美不过夕阳红,如何让老人的生活更优质更有保障?
面对这个社会大课题,江干鼓励大家一起参与进来,身体力行地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
养老志愿者,关注老人一点一滴
杜大伯这几年的日子,过得挺不错。“来丽萍一家子都很关心我。”
考虑到他眼睛看不见,社区还为他申请到了由政府买单的“夕阳红居家养老服务”,服务人员一周两次上门清洁,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像来丽萍这样的,在景昙社区有个称呼,叫“朝夕相助志愿者”。
他们关注的,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比如,“今天杨奶奶家没有晾衣服”、“王爷爷家的报纸今天没取过”……
“有时我们赶过去,人已经瘫在地上了。”志愿者林小凤,44岁。与她结对的,是一位独居老人,杨荣禄。
老人没结过婚,无儿无女,一个人过了一辈子。“他平时靠卖画为生,我们都喊他‘杨画家’。”
那天林小凤刚进小区,小卖店老板娘嘀咕了一句,“今天没看到‘画家’唉,他不会出什么事吧?”林小凤赶紧上楼,一推门,老人已经昏倒在地,大小便失禁。
这么长时间,粒米未进,她想,“总得先弄口吃的。”
赶紧回家熬粥,再一点点喂进去,然后帮老人擦身,换衣服……当天晚上,老人亲属赶到,大家一起将老人送到医院。
专业社会化养老机构让养老越来越正规
除了志愿者,江干还引入了很多专业的社会组织,引导养老这件事越来越正规。
在闸弄口街道万家花园社区,各种针对老年人的精彩活动正在开展,喜欢音乐的,可以拉拉二胡;喜欢动手的,可以围坐在一起做个香包;想保养身体的,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做理疗。在这里,老年人从早到晚的生活都可以安排得丰富多彩。
如此丰富的活动,也得益于社区引进了专业化社会组织。
临近中午,濮家联合社区爱心食堂的门口排起了长龙。
这种由社区免费提供场地,社会组织负责配送,区、街道予以一定资金扶持的合作模式,已经在江干区的不少社区生根发芽,解决了社区老年人因身体原因,买菜、做饭不方便的问题。
而且,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以办理优惠卡,针对不同年龄段,优惠卡最低可以享受7折的优惠,只需7元就可以吃上一顿营养健康的饭菜。
目前,江干在“养老服务激励保障”下的专业化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社会力量投身为老服务工作的氛围日益浓厚。
“几年来,我们区通过建立区社会组织孵化园,通过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业务指导、培训学习等形式,培育了10多家专业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江干区民政局局长沈建平说,比如今年就为街道牵线搭桥,引入上海“爱照护”等专业社会化养老机构,用于照料中心的社会化运营。同时,也鼓励各类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积极参加“诚信服务”评估和各项评比活动,给予经费奖励。
除此以外,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社会组织服务质量满意率测评,及时了解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机构的服务绩效情况,实现养老服务质量科学评估和有效监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