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走进杭州市救助管理站 让露宿街头者找到回家的路
2016年06月20日 05:15:00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陆遥

  浙江在线6月20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陆遥)救助站是流浪者的避风港湾。6月19日,是全国第四个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记者走进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实地参观,了解救助工作。记者发现,精神病患者或智障型流浪人员成了救助站的常客。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未成年人开始逐渐增多。

  救助站巧遇一场寻亲

  走进位于西溪路870号的杭州市救助管理站,记者发现这里条件不错。男女住宿分开,每个房间可以住6人,一人一张床,带空调,也没有异味。据介绍,工作人员每天早晨都会对房间进行消毒,每个救助人员离开后都会立即换洗床单,避免出现交叉感染。除了提供食宿外,救助站里的活动也很丰富。住在附近的市民曹先生说:“这里有理发室、医务室、社会工作室等,配套挺齐全的。”

  活动室里,几名受助人员正在看电视。一名年轻男子刚洗完澡,笑得很开心。“我马上就能见到家人了!”男子叫鑫鑫(化名),来自贵州。救助站工作人员说,6月12日,鑫鑫在一家医院扬言要跳楼,公安民警将他带回派出所后发现其精神状态异常,便马上将其送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被确认患有精神障碍。

  6月13日,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医院查询时发现了鑫鑫。“对于自己的身份信息,他只能说出一些零碎的片段,无法查清地址。”杭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张健钰说,他们和医生努力让鑫鑫镇定下来,根据口音、习惯等一些信息,终于找到了鑫鑫的母亲。

  正说着,一个中年妇女出现在活动室门口,冲上来抱着鑫鑫。“回去以后要好好休息,早点恢复健康!”原来,这正是鑫鑫的母亲。

  流浪儿童尤需关爱

  “这几年,主动找到救助站要求救助的流浪人员,数量并不算多,救助员日常的工作,是救助精神病患者或智障型流浪人员。”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魏廉说。2003年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后,救助站主要承担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陷入临时困境各类困难人员实行24小时的救助管理工作。“每年都会有十来个滞留人员,因为智力障碍或者精神障碍,无法准确说明自己的真实信息,从而导致回家之路更加漫长。”

  近年来,寻亲活动引起社会各方关注。据统计,2015年,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共计救助9133人次,其中残疾人、精神病、痴呆傻、危重病人等特殊受助对象1800人次,未成年人378人次。离站共计9148人次。

  “除了成年人之外,流浪儿童也呈现多发趋势。”张健钰说,设置在救助站内的杭州市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负责这一群体的救助任务。2003年至今,通过对5500余名受助未成年人调查发现,因为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家庭问题,是造成未成年人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占据了54%,其他依次是贫困问题(28%),随监护人外出的人口变迁问题(8%),厌学、逃学问题(8%)和一系列其他原因。

  “针对未成年流浪人员,我们通过素质教育、法律教育、文化补习、心理和行为矫正与矫治、技能培训等方式,建立‘一人一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家庭始终是第一道防线

  “再好的救助设施,也比不上精神关爱,家人的照顾永远是第一位的。”张健钰说,对于这几类容易走失的特殊受助对象,家人应该尽多地关注他们的日常状况,通过佩戴智能定位设备,衣服内缝上名片或者随身携带小卡片等方法,减少走失后的风险。“万一走失被送入救助站,我们也能第一时间找到信息,送他们回家。”

  针对未成年人增多的趋势,有关专家也表示,作为家长,应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未成年人的心智还不成熟、判断力不足,一旦出现情绪波动,有可能做出冲动的举动。因此,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家长,应该尽早发现孩子的异动,防患于未然。

  对于无法提供身份信息的人员,救助站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全天候的悉心照顾,一方面利用全国救助寻亲网(http://xunqin.mca.gov.cn)等方式,发布寻亲信息。这段时间,“杭州民政”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推送一个疑难人员寻亲公告,借助公众号粉丝的转发力量,帮助他们回家。

标签: 救助站;流浪儿童 责任编辑: 李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06202941464032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