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4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黄娜)海宁市区海马路与海昌路交叉口,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都有一个白发老人出现,他一手拿拾物钳,一手拿纸袋,沿路弯腰捡烟蒂。
他叫郭强,今年80岁,海宁人。从去年3月开始,他开始沿街捡烟蒂,每天两个多小时。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海宁义工”的一员。这个拥有6000名义工的组织,将“弯腰一秒,拾起文明”作为一个常态项目,每周都有义工分路线捡垃圾,至今已经坚持了4年。
他曾是个老烟枪
如今每天上街捡烟头
6月22日早上9点,钱江晚报记者见到郭强时,他已经走了近3公里,纸袋里装了大半袋烟蒂。
80岁的郭大伯,一身夏日运动装,戴着运动计步手表,虽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背板挺直,耳聪目明。
他的手里拿着一个专用工具,一头是钳子,一头是手柄。郭大伯不用弯腰,握一下手柄,钳子就能紧紧夹住地上的烟头,“我网购的,9.5元一根。”
从去年3月开始,只要不下雨,他每天都出门捡2个多小时烟蒂,往南往北两条线路换着走,已成了生活习惯。
“我曾经是老烟枪,一天3包半烟,雷打不动,也会随手扔烟头。”郭大伯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当时也没环保意识,还差点闯祸。”
他回忆,当时自己住四楼,有次他吸完烟随手将烟蒂扔出窗外,把楼下邻居家晒在阳台的被子烧了个洞,好在和邻居关系好,没追究这事。
40多岁时,要供孩子读书,加上老婆又生病了,他戒了三次终于断了烟瘾。
“我捡烟头,一方面想影响更多人讲文明、爱环保,共同营建美丽干净的城市,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为了健康,多锻炼少抽烟。”郭大伯说。
比地面清洁更让他高兴的是
大家不再乱扔烟头了
一个白发老人每天出现在马路边捡烟蒂,感动了不少陌生人。
“一次,海马饭店门口有个60多岁的老头,看我在捡,他也弯腰用手在地上捡了八九个烟头。还有前两天,我路过一家小店,老板娘马上把门口的烟头捡起来。”
更让郭大伯感到欣慰的,是他影响的那些烟民。
有次经过一个理发店,都是年轻人,有个烟头卡在地缝里,郭大伯正想方设法把烟头抠出来,一个年轻人马上走过来捡起烟头,“他们说,以后再也不随地扔烟头了。”
郭大伯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他不会去“教育”烟民,“他扔他的,我捡我的,但我的行动是最好的说明,大家都非常理解和配合。”
今年4月,他还发起了“健身与文明同行”的公益活动,每周定期在海宁西山公园开展,一队伍人在西山公园一边走路健身一边捡垃圾。
郭大伯说,只要身体好,他就会一直捡下去。
“弯腰一秒,拾起文明”活动
在海宁已持续四年
“弯腰一秒,拾起文明”是“海宁义工”一个常态化的项目,从2012年6月开展至今已有四年,获得了“海宁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该组织也获得了“全国优秀志愿者服务组织”荣誉称号。
“海宁义工”成立于2011年,隶属于海宁慈善总会。成立之初,只有七八十人,大部分都是当地企业家。
“一开始想弄这个项目时,海宁义工委员会的11个成员争执了很久,意见不一。”海宁义工委委员、常务副会长柴国荣说,当时分歧点有二:一、企业家们去捡垃圾,会被质疑是作秀吗?二、会不会做一两次就坚持不下去?
“但捡了一次后,包袱也就放下了,后来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柴国荣说,如今,海宁义工已有6000多人,海宁市区有6条捡垃圾的线路,每周都会定期开展活动。
每年的海宁观潮节,上千名义工还会穿着统一服装到现场捡垃圾。受到他们的影响,几万游客观潮结束后,现场很少有垃圾留下。
“每次开展活动,家长们都喜欢带孩子参与。” 柴国荣开玩笑说,现在不仅沿路商家会主动清扫垃圾,游客看到他们也能做到不乱扔果壳,“工人路步行街快没垃圾捡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