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像吴冠中画里一样的房子 百年老村的江南民居再生
2016年07月06日 08:45:00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杨蓥晖 通讯员 徐磊

许家大院

村景

老屋

东梓关新貌

东梓关新造的民居实景图

东梓关新造的民居立体效果图

  雏燕呢喃堂前。

  176年前修建的许家大院内,一周前迎来东梓关“上梁”的大日子——52幢像极吴冠中画里的江南民居,被交付给当地村民,白墙黛瓦隔水呼应百年老房斑驳的马头墙,如同断了多年的黑白天际线,而今又被勾勒续上一样。

  农村应该是什么模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拆老房、建洋楼,以及在政府主导之下整齐划一的类别墅建筑,多年来未曾停止在村野之间扩张和尝试。而在燕声啾啾的许家大院,细雨斜风的屋檐之下,重新定义了“江南民居”概念,“传承当地文脉,不再简单抄袭,让村民住起来满意。”

  像吴冠中画里一样的房子

  历时一年,东梓关52幢“像吴冠中画里一样的房子”,在绿浪初泛的稻田边,筑室而成。

  为什么说,这些民居像极吴冠中笔下的江南画作?杰地设计集团总建筑师王宇虹对此的解释是,“传统江南民居的特点不仅仅是木板墙、石库门、人字坡那些符号,更有魅力的是粉墙黛瓦,如同吴冠中先生的水彩,微曲而优雅的屋顶线条与实墙,在抽象中渲染出江南人家的隽秀。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将江南民居中曲线屋顶这一要素作为切入点,提取解析并加以抽象重构,形成连续的不对称的曲面屋顶。”

  如果从空中俯瞰,52幢民居的屋顶曲面,若即若离,勾勒成一个完整的水墨断面,“看起来,就像是一幅江南的画一样。”

  而在外墙之上,这种白墙更不舍得破坏——挂个空调外机什么的,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把空调外机、太阳能热水器反光板之类的,全部‘藏’了起来,这些东西,都是看不见的。”

  当然,不仅在外观上,东梓关民居的内部结构,也值得称赞。王宇虹他们特意给这些民居设计了三个院落,在先期推出供参观的样本房,朝南前院,别出心裁地只种上了一棵松树,黄色屋檐下、黑色京砖上,极富禅意;而十几平方米后院的设计,留出来给村民们堆放农具以及停放电瓶车等,“把杂物堆在看不见的地方。”

  另外,在村落中心的公共空间里,此次还改造了一幢老房子,“变”出了一个东梓关书局和村民活动中心,“书局里可以安安静静看书,村民活动中心用于红白喜事,以及村民聚会,让大家平时都有去休闲的地方。”

  “上梁——”

  6月29日,东梓关以一种几乎最原始的公平,迎来了“上梁”的大日子。

  天蒙蒙亮,就有村民排在村口,以“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自己到底能住哪一幢民居——“抓阄”分两次进行,一次是“抓”自己的序号,第二次是按序号来“抓”自己的房子。

  65岁的朱春娣“抓”到了“14号”签——在前面13个人“抓”房子时候,她一直旁边看着,是不是“抓”走了自己喜欢的户型。而轮到她“抓”的时候,“抓”到了52号房,也就是所有民居的最后一幢。

  “这么好看的房子,分到哪一幢都很开心,”朱春娣说,“接下来,就简单装修下,搬进去住了,今天房子造好了,我们这里算上梁了。”

  在此前的20多年,朱春娣一直住在一幢几十平方米的老房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回来,都没地方住。这两年人更多了,还有小孙子他们,现在有这么好看的新房子了,他们老早就喊着,可以经常回来住了。”

  朱春娣的新房子有340平方米,花了她47万元,这个价格她觉得并不贵,“自己去造,这点钱可能不够,也肯定没这么好看。”

  而在村民“称心”的背后,王宇虹他们也做足了前期的调研,“大的调研就做了两次,大到村民需要几层楼,当时比较集中的意见是,起码要三层;小到电瓶车停哪里,柴火垛放哪里,我们都充分听取了村民的意见,他们住,要他们满意才对。”

  郁达夫的乡愁

  如今还保留着安雅堂、六八房、长塘厅等百年老房的东梓关,曾在多年前被比肩安徽黟县宏村。

  甚至在富阳籍最知名作家郁达夫的笔下,也能发现江南东梓关的大篇如画般夹杂着乡愁的描述——在其小说《东梓关》中,“东梓关在富阳江东岸,一家一家的瓦上,都盖上了薄薄的层霜。枯树枝头,也有几处似金刚石般地反射着刚离地平线不远的朝阳光线。村道上来往的人,并不见多,但四散着的人家烟突里,却已都在放出同天的颜色一样的炊烟来了。隔江的山影,因为日光还没有正射的缘故,浓黑得可怕……”

  而郁达夫笔下“一家一家的瓦和薄薄的层霜”,30多年间——也就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被欧陆风的两层甚至五层楼房子代替,房子越造越高,突兀地长在百年村落中,并逐渐“吞噬”着为数不多的老宅。

  这种农村越来越“丑”、越来越不像农村的局面,这两年在富阳得以改变——富阳区委书记姜军是这项“以设计改变农村”的主导者,并自称“对农村和乡愁有着情怀”。

  在此之前,姜军曾请来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对富阳郊远处的山村文村,进行了类似“乡愁教科书”式的改造,黄泥墙外表、黑色外延屋檐,自此撬动富阳乡村文化“复兴”的尝试。王澍说,“乡村保护不是修旧如旧,它不是文物,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我们基本的态度是要保持正常的生活并能够向前发展,沿着中国文化和自己内在脉络向前发展。”

  这次在东梓关,似乎得到了更大的改变,并换来了村民更大程度的接纳——以每平方米造价1376元为例,并基于120平方米宅基地之上的3层小楼,看上去更具备复制性。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顾浩表示,东梓关的民居新旧结合好,既有传统历史建筑特征,也能够满足现代农民需求,既传承了传统村落小街小巷人情味的空间,又满足了现代交通的需求,每平方米1376元,全省都可学习、推广、借鉴和复制。

  而就在去年3月,富阳当地农村工作会议上,姜军曾即兴以诗句谈及自己所认知的富阳“乡愁”,皆以当地地名为主语,比如,“乡愁是半山桃花遍野,是杨家银杏金黄,是渔山金色稻田,是安顶云雾茶香……”不过在此次,姜军以东梓关52幢江南民居谈及了一个真实的“乡愁”,“民居改造和再生,政府不能缺位、村民不能缺失、设计师不能缺席。最关键一点,鞋子舒不舒服,穿的人最知道,房子住得舒不舒服,村民最知道。”

  同样在东梓关的许家大院,燕复南来,衔泥筑室,年复一年,不曾见悬于屋檐上的燕巢有过改变——这次,再生于东梓关的江南民居,也续上了百年前马头墙的黛色文脉。

  照片提供:朱啸尘、张怡、黄赛琼、邹鸿

标签: 江南;民居;改造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