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羌塘高原最美的格桑花
——我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纪事
2016年07月16日 07:23:05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西藏,蓝天白云、神山圣湖,美如天堂。

  但在这片蓝天下,却有着十分艰苦的生存环境——那曲,西藏平均海拔最高、自然气候最严酷的地区。可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羌塘草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热血的浙江援藏干部人才。

  高寒、缺氧、低压、强辐射,浙江援藏干部人才克服了种种困难,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倾情谱写了藏地传奇。日前,我省第七批40名援藏干部和两期30名专业技术人才,带着对这片“第二故乡”的不舍和对藏族百姓的深情,结束了3年援藏工作。

  千山万水,隔不断浙藏情深;巍巍雪原,挡不住援藏脚步。都说格桑花是西藏最美的花,那曲的百姓说,浙江援藏干部人才便是羌塘高原上那最美的格桑花。

  面对艰苦,他们说——

  缺氧不缺精神

  在那曲浙江公寓大门的白墙上,两行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也是浙江援藏干部人才的座右铭。

  这里,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8%,年平均气温-1℃至2℃,极端最低气温-42.9℃。人体血氧饱和度仅为70%。如何适应高寒低压缺氧环境,是援藏干部人才面临的最大挑战。在这里工作的人,每天都面临着生存的考验。

  虽已事隔两年多,但说起2014年4月1日那一幕,省卫生厅援藏干部蔡利辉仍有些后怕。当时正是那曲与浙江两地医院信息化援建项目的攻坚期,蔡利辉连续在那曲工作了半个多月没有休息。那天中午下班,他从受援单位那曲地区卫生局回到公寓,突然感觉头晕心慌,胸闷气急,四肢麻木痉挛,意识也逐渐模糊……

  他知道危险,用最后的意识和力气,扶着墙壁挪向食堂。一推开食堂的门,他便倒下了,只迷糊地听见耳边响起“快!快!氧气瓶!快叫救护车!”的声音。当他醒来时,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我从来没想过,危险居然离自己这么近。”可休养不到1个月,蔡利辉就又回到了援藏岗位。

  头痛、胸闷、失眠、血压上升,体重、体质、视力和记忆力等严重下降……几年下来,援藏干部人才几乎都出现了这样的症状。可在他们心中,援建、服务当地百姓才是首位。

  2014年6月的一天,来自绍兴市人民医院的援藏医生黄志坤中午刚回到驻地准备吃饭,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让他放下了才端起的饭碗。电话是他所在的比如县人民医院打来的,有一位宫外孕患者情况十分危急需要立即救治。他顾不上吃饭,立即起身赶往医院。因抢救及时,病人脱离了危险。而黄志坤这才感觉自己已饿得头昏眼花,浑身都被汗水浸透。第二天,他患上了高原上令人谈之色变的感冒。

  省工商局援藏干部郑惠斌,在当地赛马节期间,因超强的工作负荷诱发高原反应,病倒在赛马场上。当晚,那曲遭遇特大暴雨,他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带病率领干部职工投入抗洪救灾。

  故事令人动容,精神让人鼓舞。在每一名浙江援藏干部人才身上,都能看到这样感人的事迹。

  援藏这3年,他们每个人都消瘦了不少,常常互相开玩笑称“省下了减肥药”,可谁能想到调侃的背后,是每天忍受头痛、呕吐、发烧等强烈高原反应的痛苦。但他们深知,如果不能坚守,“援藏”就是一句空话。

  面对建设,他们说——

  “输血”更要“造血”

  在那曲,只要一提到浙江,许多藏族群众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浙江小区、浙江中学、浙江路、浙江商城……一连串“浙江符号”,把那曲的发展与浙江紧紧联系在一起。

  奔波在羌塘高原,行走在项目工地。3年间,藏北的山山水水印刻下了浙江援藏干部人才忙碌的身影。

  援藏工作的重点在项目。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浙江援建项目一度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初上那曲,省指挥部反复沟通、汇报、协商、敦促,争取各方支持,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就厘清了所有问题。

  赛马是那曲也是嘉黎县最传统、最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项目。长期以来,嘉黎的各族群众渴望有一个现代化、上规模的赛马场。“群众的需要就是援藏的努力方向!”来自温州的援藏干部、嘉黎县委常务副书记邵潘锋马上开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在省指挥部的支持下,2015年7月,一个投资600万元的现代化赛马场建成并投入使用。7月27日,嘉黎县第二届拉日旅游文化艺术赛马节在新的赛马场举办。全县干部群众聚集一堂,策马奔腾,欢呼雀跃。

  省指挥部借鉴“浙江经验”,帮助那曲厘清项目工作思路,还郑重向地委提交了《关于做好浙江援藏工作的几点建议》的调研报告,就浙江援藏项目的协调、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

  3年间,浙江援藏共启动实施了176个项目,总投资10.19亿元,实际审签项目落地投资4.32亿元。那曲地区弱势群体两集中供养收养工程、3县小康村建设工程、浙江中学标准运动场等一大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援藏要“输血”,更注重“造血”。

  浙江一直把智力人才援藏作为增强那曲“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3年间,省指挥部共协调组织1200余人次的那曲各级各类干部、教师、医生等专技人才,到浙江各地进行培训考察或跟班学习。16位作为人才援藏的医生和教师,在投入工作的同时,主动带起了藏族“徒弟”,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倾囊相授。

  如今,一批批从浙江“学成归来”的那曲干部人才,一位位在“浙江师傅”带领教导下学到了真本领的那曲技术人员,在雪域高原的各个领域贡献力量。

  面对群众,他们说——

  你我温暖同行

  今年5月初,藏族孤儿布姆次仁又收到了来自丽水援藏干部徐晖的4000元补助款。曾经生活艰难的布姆次仁如今已住进了修建一新的藏式新房,这也是徐晖去年捐资帮助修建的。

  倾情藏汉群众,关注民生福祉。那曲3年,援藏干部人才利用“浙江资源”,为那曲基层群众、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献上了浓浓的“浙江温暖”。

  那曲地区第三幼儿园园长德吉拉姆不会忘记:这所由浙江援建项目青少年宫改建的幼儿园开园后,缺少玩具,省援藏指挥部指挥长李华利用回浙公务的机会专程到“中国木制玩具之乡”云和县,为那曲的小朋友寻找适用的木制玩具。在他的感召下,云和县9家爱心木制玩具企业捐赠了84箱玩具。

  那曲地区317位环卫工人不会忘记:他们常年在外作业,缺少过冬的防寒服,那曲地区住建局的浙江援藏干部闻讯后,在浙江多方筹资20余万元,联系工厂加工生产,在冬季来临前把317套崭新的防寒服发放到了每一位环卫工人的手里。

  那曲许多农牧民不会忘记:那曲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紫外线格外强烈,许多农牧民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眼疾,尤其是白内障高发。2013年以来,省指挥部出资110万元,实施两期“浙江援藏·光明行动”,由浙江援藏眼科医生负责实施,至今已为200多名患者进行了免费白内障手术,使他们重新迎来了光明。

  香茂乡三村龙仁自然村的藏族牧民不会忘记:2014年9月,由浙江援建的那曲县历史上第一个“小康新村”示范村落成。他们欢天喜地搬进了崭新的藏式住宅。每位村民都知道,是浙江援藏干部帮助他们建起了新居。他们主动提出把新村命名为“南湖新村”,并为在场所有的援藏干部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社区、幼儿园、特教学校、福利院、敬老院和乡村牧区学校等,那曲的许许多多地方都留下了“浙江爱心”。援藏干部还想方设法帮助那曲建立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组建了那曲镇“爱心慈善超市”,服务社会爱心人士和牧区城镇弱势群体。一个个由浙江帮助建立起来的爱心基金,规模达930余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援藏近3年来,累计募集的计划外爱心款物总价值8800余万元。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这是浙江每一名援藏干部人才都会唱的歌,道出了浙江和那曲汉藏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也唱出了他们援藏3年结下的深情。三年援藏路,一生雪域情。

标签: 浙江;那曲;援藏干部;浙江援藏;人才;援藏工作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