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杭州笕桥老街启动综保整治 有故事的笕桥老街等待新生
2016年12月02日 06:39:36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顾国泰住了65年的房子也腾空了。

  孙琪勇祖孙三代在老街开了上百年理发店。

  浙江在线12月2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王丽 通讯员 房轩中 沈鹏 文/摄)一大早,65岁的顾国泰从笕桥历史街区征迁指挥部出来,脸上漾起的笑容,如同昨日和煦的阳光。

  门口围满了人,那都是顾国泰曾经每天见面的街坊邻居们。“签了么?”有人问。“签了签了。”顾国泰笑着答。

  笕桥,古称“茧桥”,公元589年就形成了较大的居民点,明朝年间,蚕桑是笕桥一带的主要产业,后逐渐演变成为“笕桥”。镇上的笕桥路,至今仍保持着小镇街巷特色,更在2005年列入杭州市第一批五大历史文化保护改造街区。

  只是,老街真的太老了,危房就有126幢。今年4月,结合危旧住房治理改造、三改一拆等工程,杭州启动了笕桥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保护整治。在完成了入户调查、房屋测绘、调查结果公示、征收补偿方案公布、发布征收补偿决定等工作后,昨天,老街国有土地征收进入了正式签约工作。

  住了一辈子的老街,我眷恋它

  更希望它变得越来越好

  65岁的顾国泰是土生土长的笕桥人,一辈子没离开过老街。顾国泰还有两个身份,省作家协会会员和杭州历史协会会员。因为对城东这片土地有着浓浓的情感,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城东文史的搜集和研究。

  记者跟着顾国泰回家,一路上,沿街的店铺招牌都还在,兰州拉面馆、钥匙铺子、理发店、照相馆……只是一辆辆搬家的车子,街边清洗家具收拾细软的人们,拉起的卷闸门上大大的红色的“空”字,提醒着老街即将到来的嬗变。

  住了一辈子老街,顾国泰说,他眷恋着老街,更希望它越来越好。“我挺开心的,住了一辈子老房子,晚年却有机会住上新房子,我觉得很幸福。”

  得知老街综合保护整治要征收,顾国泰是第一个要求丈量房屋面积的。“现在的政策都很透明,房子面积,怎么补偿,一家家都贴出来公示,你可以选择现房安置,也可以选择货币补偿。”

  顾国泰的家在笕桥路44号,一幢3层楼水泥房,在近千米的老街上,算得上是“高层”。推开右侧的一道小门,是一条狭窄却深深的小巷。走进去,又是一排向里纵深的平房,有6间。顾国泰说,这都是后来造的,顾家5兄弟,每人都分到了。

  顾国泰父母是在上世纪30年代来到笕桥的。“日军入侵,爸妈带着大哥从绍兴逃难到了杭州,就在老街上安顿下来。”顾国泰的父亲擅长做酱菜,一开始就在人家门口搭块门板卖卖,后来慢慢有了店面 ,取名“乾昌酱酒店”,供应笕桥一带的酱菜。

  在顾国泰儿时的记忆里,笕桥老街是那么热闹繁华。沈广元开的颐和堂、冯应照开的恒寿堂、郑金木开的公一堂、冯耀坤开的春生堂、陈良卿开的寿生堂,还有叶通和药店、保生堂、徐家药材收购处……

  “天蒙蒙亮,农家就挑着圆形的夹担蔀篮或者三角形的长畚箕,装着各式各样的菜秧、瓜种,来街上抢位子了。小时候出门上学,街上小摊子已经一字摆开了,要穿过老街,还得把书包举在头上挤过去。”

  日寇放的大火烧光了房子

  如今的老街是胜利后重建的

  老街,老房子多。老街两侧多为单层建筑,甚至还有泥墙木结构的瓦片房。走进一间,抬头望去,瓦片下是一片片竹席,角落衔接处的缝隙,阳光甚至能穿透而入。

  为什么老街的房子都如这般低矮?和一路之隔的笕桥机场有关。地处要冲的笕桥历来为军事重地,俗有“大营笕桥”之称。1931年底,国民政府将原驻笕清军营地为主的上万亩土地改为机场,并建立了中央航校,这座曾与黄埔齐名的航校,成为中国空军的摇篮。而笕桥一直是航校的后勤基地,也因此承受了更多的战争灾难。

  老街上93岁的易志根对当年的事依然记忆犹新。“日军占领笕桥期间,铁路两旁的桑树都被砍光了,沿线还拉起了电网,很多老百姓触电死了。最惨的是乔司大屠杀第二天下午(1938年2月19日),日军火烧笕桥。整条老街除了三五家有日军马队驻扎没有烧,其它的全部都烧光了。”

  现在的笕桥老街重建于抗战胜利后。当年的笕桥人,从乡下买来旧房子的构件,胼手胝足,重建家园。不过,因为机场限高,房子一直就维持着低矮的模样。

  1971年,因尼克松即将访华来杭,为了让大飞机起降,决定扩建笕桥机场以及机场路。当时的笕桥机场已经服务于民航。“我记得扩建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那会儿经常半夜被吵醒,爬起来看看,机场里一片灯火辉煌,大家都在加班加点。”顾国泰回忆,早时的机场路很窄,只能容两车交汇,路也是七弯八拐,这次修路,不仅拓宽到了25米,还基本给拉直了。

  沿着老街一路走,顾国泰娓娓道来:往早了说去,老街里还出过不少名人呢,南宋瑞州通判蔡汝揆、明宣德年间浙派领袖的院体画家戴进、明朝清廉正值的兵部尚书胡世宁……都出在这里。老街上的故事,说说要好久好久呢。

  祖孙三代开了100多年

  这间理发店,我还想再开回来

  笕桥路134号,是62岁的孙琪勇开的理发店。在老街住了60多年,顾国泰理发就认准这家店。

  “他是第三代,一八八几年,他爷爷就在老街上开店了呢。”顾国泰说。

  老式的插电推剪、一把把摆放整齐的刮面刀、大塑料罩的老式烫发机……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角落里,还摆着一把古董理发椅。全铸铁打造,侧边有个船舵样的开关,轻轻一转,靠背就往后倾斜,再转一下,就能锁定位置。靠背和扶手的边缘还包着精致的铜边,就连椅垫还有皮质和竹制两种。

  孙琪勇93岁的老母亲说,这是80多年前,孙琪勇的爷爷从上海买来的专用理发椅,当年一下子添置了4张。“本来底座还镶了一圈钢边的,大炼钢铁的时候捐出去了。”

  孙琪勇在档案馆里,查到过1950年的商业登记表,那是当年父亲去办理的,表里写着店名为“亚兴理发店”。那会儿,25岁的父亲已经理了10年发了。

  “小时候每天家里都有好多人等着理发,还有大老远从乔司赶来的,特别是过年前,经常要忙到凌晨。那时还恨爸爸呢,为什么做这门生意,每天家里人那么多,太忙太辛苦了。”孙琪勇说,他这一辈几兄弟,每天耳濡目染,几乎都会理发,但只有他最后继承了下来。虽然老街上的理发店越来越多,但直到现在,老客人还有从滨江、翠苑赶过来的。“我还没搬呢,很多人已经把我的电话微信都要去了。”

  “从爷爷辈到我这里,3代人100多年,说真的,舍不得离开的。要是老街整治好了,有机会,我一定要再把店开回来。”

  老街整治改造,考虑到老街的老人特别多,指挥部特别安排了已经是现房的安置房源,签约完毕,摇号选房,大约明年开春,老人们就能住进新房了。

  整治改造后的老街会是什么模样?最新了解到的情况是,老街上杭州五大基督教堂之一的笕桥堂、曾是明代浙派山水画创始人戴进住处的相婆弄,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规划都将一一保护,未来这里会打造成一个以抗战为特色,体现上世纪30年代杭城近郊商贸城镇建筑和街巷风貌的历史街区。

标签: 笕桥;整治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