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种粮成网红,潮客满庭院 青春悦动的余杭乡野,惊喜藏不住
2020年12月23日 07:13:57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施雯 通讯员 费彪 钟玉良

  浙江在线12月23日讯 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为生存而打拼。有些人,却返回乡村,寻找心的归属。

  在杭州人口增长最快的余杭,更多人因为繁荣与梦想,来到这里,有些人却去往城市边缘的乡村,寻找更加静谧的人生。

  乡村因人而改变,他们,回到乡村的故事,要从一场场美丽的蜕变说起。

  留住了绿水青山,还有带不走的乡愁,改变带来的惊喜不止一点点。

  自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余杭的乡村发生了惊人之变。

  数据可以说明一切,2020年,余杭预计将实现农业增加值57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3800元,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省市前列。

  阿里以西十分钟

  这里有离城市最近的种粮人

  杭州城西,阿里巴巴总部往西驱车十分钟,一个叫永安村的地方,这两年成了杭城网红稻香小镇。

  最近,村里刚签约成“盒马村”,把大米卖到盒马生鲜,而就在去年之前,村里的农田还只是农家杂乱种些粮食和蔬菜,很多土地甚至抛荒。

  永安村位于余杭街道,有五千多亩稻田,且近98%的耕地是永久基本农田。不羡慕隔壁邻居的高科技,村里人决心把家门口的地种好,安安稳稳当农民。

  永安片区的几个村,共有三万亩良田,原先土地使用权都在各家各户,去年永安村带头流转村民土地使用权到村集体,搞起稻香小镇。

  村里建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开展大棚拆除、田间地头堆积物清理、不雅建筑拆除、立面整治及美丽庭院创建。

  过去,僻静的村庄里鲜有外人来。现在随着城市的西进,村里来买米的人越来越多,都是附近写字楼里的上班族。

  在村里种了35年水稻,种粮大户姚凤贤总是感叹,村外的变化太大,村里的不变,难能可贵。

  上世纪90年代,村里种稻用化肥,这两年水稻田改用有机肥种植,调整品种,大米口感更好了。

  永安村8000亩土地,5000多亩种水稻,2000多亩种蔬菜,还有小龙虾和淡水鱼的养殖。

  去年村里打出稻香小镇的口号,有三十来家附近的企业来组团认养土地。10亩地一年认养的价格是8万元,总共可以产出6000多斤水稻,还有每周一次的蔬菜组合可以领。

  带有小镇品牌标识的各类产品也开始在村里售卖,京东店、天猫店陆续上线。今年的双11,村里的稻米还通过明星带货直播,三五分钟就卖掉4万多斤。这样的事,种了一辈子粮的姚凤贤,过去想也不敢想。

  村里的民房变文创空间、变民宿,田园变乐园。

  去年,稻香小镇通过特色稻田认养绑定共享小院的产业办公以及休闲服务等功能开发,引入企业31家认养稻田310亩,直接经济收入249万元。

  大运河畔老乡村嬗变

  小夫妻回乡打拼年入百万

  醋烧鱼、粢毛肉圆、烂糊鳝丝羹……这是余杭塘栖镇塘栖村芦塘湾农家乐的招牌菜。

  老板沈雄伟和妻子多年在外打拼,2019年回村发展,农家乐生意红火,冬季营业额每天2万元,枇杷采摘季营业额每天高达5万元。

  让夫妻俩决定毅然回乡的理由,正是那个曾经看不到希望的老家,近年来发生的巨变。

  塘栖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过去的塘栖村是个穷村、脏村、乱村,老百姓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年到头也没多少收成。

  在村里走一趟,民房破旧、村道坑洼,民房杂乱、池塘黑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从前,塘栖村没有发展农家乐的基础,年轻人都跑去大城市讨生活。从1995年起,沈雄伟就开始到处跑。

  他回忆,过去,车子进不了村,只能停在村口,走一里多路才能到家,跑一趟杭州半天只能打个来回。

  慢慢的,塘栖村搞起美丽乡村建设,路和桥越造越宽。村里的河道清淤,整治小微水体,拆除违章及不雅建筑,整治一户多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现在村子里的路,大巴车进去都是蛮轻松的,从杭州到塘栖基本上坐半小时到50分钟就能到。

  2017年,沈雄伟听说村里用提供场地、服务的方式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创业,他动心了。

  去年中秋,农家乐开业。今年5月,枇杷节期间,农家乐做了七八十万的营业额。每天都要接待好几百人,20多天下来,客人至少有几千人。

  沈雄伟现在一年能做500万元营业额,八九十万净利润,算是村里中等水平。村里还有民宿陆续开业运营。

  如今的塘栖村水清岸绿,路畅景美。每到节假日,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一群年轻人的杭州乡土运动

  让小山村潮爆

  去年秋天,70后北京“小伙”杨飞机缘巧合落户了杭州余杭黄湖镇青山村,成了村里“大咖”村民。

  说他是小伙,其实一点不假,这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皮肤黝黑,体型健硕,热爱户外运动,看起来和二十出头的小伙没什么两样。

  老小伙来村以后,办起了乡村户外运动俱乐部,来村里玩户外的,有阿里高管、海归精英、亲子家庭和各色年轻的团队。

  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把来乡下登山、溯溪、泥地障碍、真人吃鸡,把各种各样有趣的运动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看到杨飞给农村带来的改变,一些在城市打拼的本村青年也被吸引,俱乐部招募并培训他们成为运动教练,这份职业也带给他们在城市打工所没有的荣誉感。

  青山村,不过是个颜值平平的浙北小山村。村里人说,这几年村里来了很多年轻人,还有老外,村子好像没怎么变,又好像无时无刻不在变。

  青山村的产业以毛竹、水稻和苗木为主,村民收入约1/4来自于毛竹和竹笋。

  2015年,一所大自然学校在村中落地,为了保护水源,留住绿水青山,西北小伙张海江来到这里,成为第一批新村民。

  他跟着村干部走村串户,以大自然保护协会、万向信托、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为主体,在青山村开办自然学校,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1号”。

  农户以财产权信托的方式,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善水基金”进行集中经营管理,并可从“善水基金”中获得较林地毛竹经营收入高20%的生态补偿金。

  在村里的日子,张海江认识了在余杭创业的设计师张磊,这个很有国际范儿的青年设计师团队,也来到村中。

  设计师们用原材料和原工艺对有50多年历史的青山村东坞礼堂进行改建,引入中国第一座传统材料图书馆,每年接待数百位来自全球各地的独立设计师。

  现在有几十位国内外设计师常驻青山村。

  村里人集思广益,推出了“自然好邻居”计划,把农户家里闲置的房屋集中起来推荐给设计师和访客,有提供餐饮能力的农户可同时提供餐饮服务。

  村民通过参与设计师的工艺创作,每月可增收近3000元。

  在“新村民”的吸附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回归青山村创业,每年来村的游客,已有4万余人。

标签: 责任编辑: 车轶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种粮成网红,潮客满庭院 青春悦动的余杭乡野,惊喜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