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这个“浙江好人家庭”不简单 4人志愿捐献眼角膜
3人还志愿捐献遗体 其中一位志愿者是101岁的抗日老战士
2016年06月17日 11:08:00 来源: 金华晚报 记者 吴越悦

  浙江在线6月17日讯 “绍庭,我们上了浙江好人榜。”6月16日,家住永康市区三中路的程绍庭听到老伴的话后很开心。

  跻身“发现最美浙江人———浙江好人榜”行列的“程绍庭家庭”,一家三代有4人志愿捐献眼角膜,其中3人还志愿百年之后捐献遗体,其爱心和勇气让人赞叹。同时101岁的程绍庭也成了到目前为止整个浙江省年龄最大的遗体捐献志愿者。

  在狱中为张贵卿带过书信

  张贵卿把身后事嘱托给他

  程绍庭101岁了,和90岁的老伴吕爱莲住在永康市区三中路一幢普通的四层楼房里。走进程绍庭家中,可以看到几乎一尘不染的桌椅和挂在墙上的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

  虽然程绍庭101岁了,但是他人很开朗,记忆力也挺好,七八十年前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他曾为抗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参加过永康的战时政治工作队、抗日自卫总队,也曾经在青年远征军208师工作。

  程绍庭1939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家庭相簿里,保存着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是在永康方岩就义的烈士张贵卿。

  1942年初,因叛徒出卖,程绍庭被捕。同年4月,张贵卿也被押到方岩,和程绍庭同牢房40多天。

  “他身体很不好,有肺病,有时还咳血。但他的信仰很坚定,面对生命的危险,始终没有向敌人屈服,我们都很敬重他,把他当成我们的大哥。”程绍庭说。

  当时与程绍庭同村的程义松在方岩区公所厨房当炊事员,程绍庭趁外出大便之机与程义松取得了联系,成功地帮张贵卿寄出了两封信。第一封信寄出后,张贵卿还收到了妻子何渊的回信。

  “这封信也是通过我的关系传进监狱的,当张贵卿看到妻子的笔迹时,喜出望外,紧紧把信抓在手里,看了一遍又一遍。”程绍庭说,当何渊的第二封信寄回来时,张贵卿已经英勇就义了。“张贵卿英勇就义之前,还把自己的身后事嘱托给我。”程绍庭说。

  张贵卿牺牲后,程绍庭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他和刘英烈士被掩埋的地方,种下两株刺柏,给坟头做了记号,并且写了一份详细的材料,把烈士就义经过,遗体埋葬地点和暗号等交给了当时的中共地下组织。

  101岁生日到来之际

  遗体捐献志愿卡终于寄到家里

  由于程绍庭的儿女长居上海,他们一直和侄子程瑞云住在一起。

  2007年,吕爱莲因病住院。程瑞云来看望她的时候,告诉吕爱莲,他和女儿都填写了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意向书。吕爱莲回忆,当时她觉得程瑞云做了一件大好事,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榜样。原本之前打算选择海葬的她竟然也动了心。但是由于程绍庭当时患有严重的神经炎,一直忙于治疗,捐献的事情也只好暂时搁置在一边。

  2015年12月,吕爱莲心血管疾病发作,昏迷了四次,又住进了医院。“这可怎么办?要是挺不过去,我就是想捐也来不及了!”躺在病床上的吕爱莲很后悔。

  出院后,吕爱莲就把志愿捐献眼角膜的决定告诉了程绍庭。“我不相信迷信的东西。原先我们决定去世后进行海葬,但我觉得遗体捐献比火化更有意义。”程绍庭对妻子的决定很赞成。

  去年春节期间,趁着儿女从上海回来过年的机会,二老正式提出了死后捐献遗体的想法。在侄子程瑞云的陪同下,程绍庭和老伴到永康市红十字会填写自愿捐献申请书、捐献申请表,并让子女签字同意,办理了申请手续。就在程绍庭101岁生日到来之际,遗体捐献志愿卡终于寄到家里。

  程绍庭拿着自己和老伴的两本志愿卡和里面的介绍资料,反复看了好几遍,当得知遗体使用完毕后,捐献者亲属可领回骨灰,医学院还将为捐献者刻碑留名时,老人表现得非常达观。

  热心助人是家风

  帮助别人是很正常的事情

  作为一名经历过残酷战争的老人,程绍庭对生死已看得很透。20多年前,妹夫不幸去世,参加完葬礼后,程绍庭就交代家人,他过世后,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留骨灰。“正是叔叔这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影响到了我。”程瑞云说。

  程瑞云是“程绍庭家庭”中最早志愿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生于1952年的程瑞云,人生道路充满了波澜,是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人到中年又逢企业改制。虽然生活并不宽裕,但是乐于助人。

  说起捐献眼角膜的渊源,程瑞云说是无意间在医院看到红十字会宣传捐献眼角膜的资料,他就报名登记了。这样的回答让记者觉得很愕然,原以为在这一大家子的大爱之举背后会有多少不平凡的感人故事。但在程家人看来,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情。

  2007年9月,程瑞云陪女儿到杭州看病。女儿程真想顺便摘掉戴了多年的眼镜,做个激光手术来矫正视力。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的眼科,父女俩了解到了关于捐献眼角膜的事。

  “做了手术,就没有办法捐献眼角膜了。”临做手术前,程瑞云突然劝起了女儿。听到父亲这么说,程真没有丝毫的犹豫,放弃了做激光手术矫正视力,并且跟随父亲当场签下了眼角膜捐献书,成为永康市最早的器官捐献志愿者。

  “把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给他们带去光明和希望,这就好比延长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呢?”程瑞云说。

  不但如此,程瑞云还决定把遗体也捐献掉。当时,女儿程真也想捐献遗体,但是考虑到女儿当时还没有结婚,在手续上要征求配偶的意见,所以就没有捐成。

  2007年12月,在填完眼角膜捐献文书的3个月后,似乎是为了弥补不能捐献遗体的遗憾,程真还跑到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浙江分库,捐出了自己的检测血样。

  对程家人来说,这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加充盈而富有价值。

  记者手记

  借双眼睛看世界

  记者16日从金华市红十字会获悉,截至目前,金华市人体器官捐献累计达87例,捐赠人数稳居浙江省第二位。

  当一个人的生命衰竭时,将器官无偿捐献,使他人获得重生,这不仅是自身生命的一种延续,亦是留给社会最后的“生命礼物”,为人世间最高的善举。

  正如眼角膜捐献,目前我国等待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有400多万,但因供体角膜缺乏,全国各大医院每年完成的全部角膜移植手术仅有5000例左右。很多患者由于缺少角膜而在黑暗中度过。

  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光明,对健康的你我来说,正在拥有;对角膜盲患者来说,却是等待。正因为有了这些角膜捐献志愿者,眼膜盲患者未来的世界才会更“睛”彩。

  我一直在想,在这浩渺的生存空间里,我是强是弱?

  若干年前,一个如我一样每天干劲十足的朋友因白血病去世,那年她24岁。那是一个不畏风险,想做好新闻的女孩,但在病魔面前,这些都没用。

  若干天前,准备写这篇稿子时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前段时间,浙江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安双宏因癌去世,按照他的遗嘱,家人捐献了他的角膜和遗体。家人说,捐献了角膜,也许还有机会看到他的眼。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因为疾病等原因离开,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把这双眼睛留下来?

  或许来生,或许今生的某一天,我们也会需要这样一个人,借我们一双眼睛来看世界,那该是怎样一种期待!

  “最后的死亡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这是写在角膜捐献纪念证上的一句话,角膜捐献者不仅给盲者的世界带去了光明,也为我们的前路指引了方向…… 


标签: 好人;志愿;捐献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061743454502485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