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3日讯 夏日炎炎,喧嚣和高温往往会给人带来莫名的烦躁感。怎样避暑、消除烦躁自然成了最热议的话题之一。
与现今空调、电扇等工具相比,千百年前古人们的消暑工具又会是怎样的呢?流传下来的物件中,又有哪些最有历史代表性且得收藏人士喜爱有加的呢?
与金华颇有渊源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她那首著名的“人比黄花瘦”的《醉花阴》里,提到过一个“半夜凉初透”的事物———“玉枕”(意指青白釉的瓷枕)。
确实,对于习惯舒适绵软枕头的现代人来说,可能很难想象用这硬邦邦的东西,能睡得着吗?然而,在古代,清凉沁肤的瓷枕可以说是上至皇室贵胄下至普通百姓在夏日里的心爱之物。如乾隆皇帝还专门题写过“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曾经的“名牌商品”
瓷器是中国自古闻名的工艺之一,瓷枕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品种,起源于隋唐。
据史料载,在隋代之前,瓷枕多用于丧葬文化,唐代中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的清凉特性,逐步把它作为祛火生凉的夏令寝具并开始大量使用,到宋代后,瓷枕的工艺及使用普及性方面达到鼎盛期,各大瓷窑大量生产,形体变大,长度达30~40厘米。瓷枕的形式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八方形、六角形、人形、虎形、狮形、花瓣形、鸡心形、银锭形等,装饰纹样极其丰富,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游鱼、警言诗句,有的还题写流行的“词牌”、“曲牌”。民间使用量非常大,且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名牌商品”。
北宋的诗人张耒有首诗叫《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说:“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诗中描述了瓷枕的颜色为青色,功能是消除炎蒸,并且对其功能作了夸张的描绘。但至于瓷枕的保健功能也不是随便说说的,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里就表示“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
安稳觉的“心灵鸡汤”
硬邦邦的瓷枕,作为古代寝具中的一朵奇葩,除了其沁凉的感官舒适外,在古时盛行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有关心理安抚了。
《太平广记》里“黄粱一梦”的故事,讲的是唐代卢生在邯郸旅店遇到一个道士,道士取青瓷枕给卢生枕着睡觉,卢生遂于梦境中享尽荣华富贵。瓷枕的文化转型历程,其实就是古代社会资讯的一种反射。唐代的道教盛行,道士把炼丹服药作为一种修行手段,但服食丹药后常出现发热、烦躁的现象,瓷枕质坚如冰,凉森森的,可助人散热安神,更好入睡。瓷枕从殉葬用品到生活实用品的功能演变,实际上蕴含着一段古人生活实践的历史。
宋代磁州窑、当阳峪窑、登封窑历史上所出瓷枕中,“孩儿枕”是最为丰富的一类,白胖的孩子造型寄托的是当时人们盼望生子、多子多福的心愿。除了造型,图案纹饰也隐含着那时人的精神寄托。如一些瑞兽图案,被认为具有辟邪的作用,能够避免人做噩梦受到惊吓。一些诗文警句则带有劝勉、戒惕,让人时时警醒,不要因为贪睡而耽误了对功名前程的追求。
可以说,无论是造型还是图案以及文字,为瓷枕增添审美情趣的同时,还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份自我慰藉、自我疗愈的精神关怀,睡安稳觉的“心灵鸡汤”。
古人的“清凉之境”
古人夏日消暑的良伴除了瓷枕,还有“竹夫人”、“摇风”等。所谓“竹夫人”,就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夏日取凉用具。使用功能上类似于现在的抱枕,可拥抱、可搁脚,也可当枕头。
“摇风”就是扇子了,但在名字上,古人还将之称为“凉友”。在旧时,与普通人独自摇扇散热相比,豪门一族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所谓“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拉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生成凉风。这个古时的豪门待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些小理发店里,现今四五十岁以上者可能当时也享受到过。
不过,古人取法“外物相助”的消暑之外,最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是“清心静气”的内在修为。有“诗王”之誉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心静自然凉”的超脱心境确实需要一定的情商,但很多时候这一“黄老”之说的境界,是身处当代社会某些躁遽环境下的我们,非常值得思考的地方,难道不是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