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4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龚望平 通讯员 龚琴娟 毛雪丹)6月30日,是义乌市初中、小学发成绩单的日子。
早上7点20分,义乌市区的宗泽路和稠州北路的交叉口,钱江晚报记者见到蒋诚旺时,他已经在路口北侧守了20分钟,旁边还有另外3名志愿者。
雨后放晴,气温攀升,虽然戴着太阳帽,蒋诚旺站的位置正好顶着太阳,他那双本就不大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红灯亮了。大部分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都自觉停在等待区,偶尔有一两个行人想闯红灯,蒋诚旺一眼就注意到了。他使劲吹哨子,挥着小红旗示意他们不要过去。
行人退回去了,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蒋诚旺指向等待区戴着小黄帽的学生,表情很严肃:“大人要给孩子们做好榜样!”
早高峰一小时
仅一辆电瓶车闯红灯
工作日的早高峰和晚高峰,在这个路口,总有一群身穿绿色反光背心的志愿者,肩套红袖章,胸挂小哨子,手拿“文明礼仪”三角红旗,提醒行人和非机动车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过马路。
从一个人发展到200多人,他们在这路口坚守了3年。宾王小学的总务处老师蒋诚旺,是他们的发起人。
6月30日早上7点26分,趁着蒋诚旺不注意,一辆电瓶车从他们背后溜进路口中央。
蒋诚旺立刻转身,吹响哨子,骑车小伙头也不回,一个加速闯红灯过了路口。
“没办法,不是执法人员,只能劝导,没法处罚。”蒋诚旺摇了摇头,回到原位继续劝导。
他满头是汗,反光背心下的衬衫也大片汗湿。
早上8点10分,学生们基本到校,蒋诚旺等4人收工。记者注意到,除了那辆送水的电瓶车,再也没有行人或非机动车闯红灯。
“看到志愿者劝导,大家都挺配合的。”蒋诚旺擦了擦脸上的汗说,“今天边吃早餐边走路的学生比较多,等下要在学校广播上提醒一下,这样不安全。”
学生校门口被撞骨折
他坐不住了
把安全教育延伸到校外,是缘于三年多前校门口的一起交通事故。
当时,一辆电动三轮车撞到了学生,“车速度快,学生跑出门时被撞了,脚部骨折。”
45岁的蒋诚旺是学校总务处分管校园安全的老师,1500名师生的安全是巨大的压力,也是促成此事的最大动力。
学校周边交通复杂,岔口多,车辆多,孩子们每天在车流中穿梭,如何确保安全?文明出行的安全教育难道止于学校围墙?
2013年9月开学后,蒋诚旺尝试不定期到学校附近路口劝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和家长,但效果并不理想。
“闯红灯、越线等待等行为时有发生。”蒋诚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次全体老师会议、国旗下讲话等场合都会提醒,可是依然无法有效传递给家长。
“小朋友不懂事可以理解,可一些家长却是带头违章。”劝说没有约束力,蒋诚旺提出把学生家长的不文明交通行为也纳入班级三项竞赛中,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扣闯红灯学生的班级分
这招还真有效
半个月后,蒋诚旺开始拿着手机,拍下闯红灯的学生和家长,在学校的宣传窗上进行通报,还要扣所在班级1~6分。
“文明、卫生、纪律三项,其他老师最多扣0.5~1分。但闯红灯关系到生命安全,学校给我特权,可以多扣好几倍。”
第一次抓拍,有30多位学生和家长“榜上有名”。“学生集体荣誉感很强的,只要有一两个学生被扣分,本周的三项竞赛基本就垫底了。”蒋诚旺说。
蒋诚旺成“校红”了。学生、家长在路口一见到他,就会特别注意言行,生怕不小心会上了“曝光台”。
也有家长不以为然。“曝光台”推出第二周,有个小姑娘跟着60多岁的爷爷闯红灯时,被蒋诚旺拍了下来。
蒋诚旺上前登记姓名和班级,小姑娘哭了。爷爷于心不忍,向蒋诚旺求情。
“扣分是为了让你和爷爷都记住,时刻不忘遵守交通规则,万一出事故,就不是扣分那么简单了。”当天下午,蒋诚旺将这一交通不文明行为的照片,贴上了“曝光台”。
从此以后,这位爷爷再也没被拍到过。
队伍不断扩大
文明不止于今天
一年下来后,蒋诚旺总结,一个人力量有限,还是要“组团”。
他的想法与义乌市教育局加强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想法不谋而合。
2014年9月,宾王小学党员交通文明劝导小组应运而生,包括校领导在内的20多名党员每天轮流到路口劝导。
学校还对交通不文明行为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每次假期结束后,都会面临一次“回潮”高峰。
“教育的长期性、反复性需要学校坚持不懈地把劝导工作开展下去。”蒋诚旺的观点也得到了全体师生的响应。
紧接着,少先队辅导员也带着大队部干部跟着交警学劝导,全校教职工和部分家长也纷纷主动加入。
师生和家长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大家的劝导对象和范围也进行扩展:值周校领导、两位老师、两位家长和两位保卫在校门口,另有两位老师和两位家长志愿者到路口劝导。
一年前,学校边上的兴中小区的村民和党员干部也加入到文明出行劝导的队伍中来,上下班晚高峰会守着宗泽路上几条斑马线展开劝导。
如今,宾王小学周边路段成了“道路交通安全示范区”,三年来未发生一起涉及学生的交通安全事故。
“学生的平安胜过一切,这早晚一小时花得值。”宾王小学全体老师都认同这一点。
“只要文明还没有完全成为一种内心的自觉,学校就会一年又一年地坚持下去。”校长何小中说,学校主动把教育向校外延伸,就是希望实现校园与社会的无缝对接,让文明无处不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