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全国疟疾宣传日进乡镇 市疾控中心 供图
浙江在线7月20日讯 金华市卫生系统昨传来喜讯:7月14~15日,省卫计委疾控处对我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考核,认为金华市已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将提请省卫生计生委确认。
这意味着经过几代疟疾防治人员的共同努力,疟疾这种曾经令无数人痛苦难忍、无数家庭骨肉离散的“瘟神”,在金华大地上已经消除。这在我市卫生防疫史上写下历史性一页。
连续五年
无本地感染病例
现在的金华人听到“疟疾”二字,可能觉得比较陌生。只有听说屠呦呦因治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奖时,才想起这也是中国古代的常见病。其实,疟疾曾在我市十分猖獗。
史料记载,疟疾这种由按蚊叮咬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寄生虫病,我市在1955年、1966年、1973年曾出现过三次流行高峰,发病率最高达到6011/10万,即不到20人里就有一个患上疟疾。因此,在金华方言里对疟疾也有与外地不同的专门俗称:“打半日”“打大鼓”等,形象地表现了疟疾“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的典型症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随着各项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我市疟疾发病率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直线下降,1984年开始,连续7年保持在万分之一以下,并于1990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
为巩固疟疾消除成效,1990年起我市在乡镇以上医疗单位设立监测点,开展“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简称“三热”病人)监测,每年血检人数要求不低于当地总人口数的2%。规范的“三热”病人监测工作,为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治打下良好基础。1990年至1999年疟疾发病持续在较低水平。2010年,我市发现最后1例本地疟疾病例。
2010年后,全市开始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各级政府、部门加大经费投入,并引进全球基金项目,添置了大量新的防治器材和试剂,落实了日常工作经费,也改善了疟疾防治工作条件,为消除疟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全市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均配备了疟疾镜检人员,配置了符合工作要求的显微镜和各类检验用品,并维持正常运转。疾控部门通过每半年一次的督导确保了监测工作质量。为提升疟疾防控专业人员特别是实验室检测人员的业务能力,我市频频举办以疟疾为主的寄生虫病防控技能竞赛,2012年以来就累计举办了20次。
根据国家标准,消除疟疾地区必须是连续3年无本地原发疟疾病例,连续3年无疟疾死亡病例。至今,金华已连续五年多无本地感染病例,成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至2015年下半年,全市所有县(市)区均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并向省卫生计生委提交了市级消除疟疾考核申请报告。
我市仍要防范输入病例
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是不是意味着今后我市不再会出现疟疾?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回答,随着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人口流动将越来越频繁,我市义乌、浦江、永康等地与疟疾高发地区的交往十分密切,发生输入性疟疾疫情的风险仍然较大。而且,我市自然条件适合间日疟传播媒介中华按蚊的生长繁殖,若输入病例发现不及时,存在引起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因此仍需做好各项防治工作。
上月底,金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从非洲归国人员中检出一例恶性疟疾病例:市民赵某今年5月前往非洲赤道几内亚务工,6月20日回国。回国一周后出现头昏、发冷、全身乏力等症状,后自行口服解热镇痛药效果不佳,于6月28日前往金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咨询。经询问,赵某在非期间曾有多次蚊虫叮咬史,周边人群中也有多人感染疟疾。该局保健中心实验室立即实施采样,为其免费进行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快速筛查。根据实验室血样检测,疟原虫抗原pf条带呈阳性,诊断为恶性疟疾。
近几年来,我市输入性疟疾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报告发现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均位居全省前列,2010~2015年全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230例,以恶性疟疾为主。对这些输入性疟疾病例,各级疾控中心均按规范进行了处置,医疗机构对病人进行了及时治疗。确诊病例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率、规范治疗率、3日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和7日内疫点处置率均为100%,并对92例病例进行了休止期根治。
因此,市疾控中心提醒,赴境外疟疾高流行地区的人们一定要谨防疟疾感染。归国不久一旦出现发冷、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到当地有疟原虫检测能力的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疟原虫筛查,遵照医生医嘱进行抗疟治疗,千万不要延误。
2020年前
我国将消灭疟疾
今年4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带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全球疟疾病例和死亡数自2000年以来出现了大幅下降,实现“无疟疾世界”愿景取得良好进展。
目前,全球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仍在流行疟疾,30多亿人受到疟疾威胁。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于非洲(特别是非洲中部)、东南亚、印度次大陆地区,其次是一些太平洋岛国和南美洲局部地区。2015年全球约有2.14亿疟疾病例发生,43.8万人死于疟疾感染。
2008年起,世卫组织将每年的4月25日定为“世界防治疟疾日”,希望以此促进疟疾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控制。通过扩大实施三项重要的疟疾控制措施:药浸蚊帐、室内滞留喷洒杀虫剂和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几年来收效明显。但抗疟形势依然存在重大挑战,有数百万人依然无法获得疟疾防治所需的服务。2015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2016~2030年全球疟疾技术战略》,计划在未来15年大幅降低全球疟疾负担,即:将疟疾新发病例比例至少减少90%;将疟疾死亡率至少减少90%;至少在35个国家消除疟疾;在所有已无疟疾传播国家中防止疟疾复燃。
在我国,消除疟疾的进程同样在加速。新中国成立后,疟疾就成为了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2010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在我国消除疟疾”的目标。
当年度召开的全国消除麻疹和消除疟疾工作会议透露:2007年,我国将疟疾纳入国家免费救治的重大传染病范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在重点疟疾流行区免费提供抗疟、杀虫药品,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和人员培训等活动。我国疟疾防治能力不断提高,全国疟疾疫情持续回落。当年,在全国24个疟疾流行省份中,95%以上县(市、区)疟疾发病率已降至万分之一以下,疟疾发病人数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2400多万减少到2009年的1.4万余例,而且流行区范围大幅度缩小。因此,会议认为,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已具备从控制走向消除的条件。
计划实施5年来,我国的疟疾已得到很好控制,包括我省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实现疟疾本地零传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