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不放弃、不抛弃!她让戒毒者重燃生活希望
——记海宁市硖石街道禁毒社工郭丹玥
2016年06月21日 10:53:00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顾亦来 通讯员 李武岐

  浙江在线6月21日讯 “戒毒者也是受害者,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改过自新,家人与社会不抛弃不放弃,才能给他们信心摆脱毒瘾纠缠,脱毒回归社会。”怀抱这样的信念,海宁市硖石街道禁毒社工郭丹玥把戒毒人员当朋友,耐心教育引导,并帮助他们联系工作,申请廉租房等,解决实际困难让戒毒人员重燃生活的信心。由于工作扎实,勇于创新,她先后被评为嘉兴市禁毒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禁毒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2015年更是获得浙江省第二届“艾博——心灵沟通”全省禁毒社会工作优秀案例评审一等奖。

  沟通

  消融内心的坚冰

  郭丹玥今年32岁,2011年9月担任海宁市城区人口最为密集的硖石街道禁毒社工,她也是海宁市首批禁毒社工。

  “我吸毒是我自己的事情,跟你们有什么关系?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就走了,你是想全小区的人都知道我是个毒鬼是吗?!”郭丹玥非常清晰地记得,刚工作时她去走访一名社区戒毒人员,对方完全是一副拒人千里的姿态,抵触情绪很大。

  随着接触的深入,她发现许多社区戒毒人员都存在很大的心理负担,敏感、自卑、对立,不愿与人过多交流,很多时候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只愿意和以前吸毒圈子里的朋友聊天。而自己要开展工作,首要的是跟他们有效沟通,先打开他们的心结。

  “大妈,我帮你补袜子吧,我视力好手工活做起来快。”直接跟戒毒人员不好沟通,郭丹玥就跟其家人聊天,了解对方的状况。她时常一边帮着社区戒毒人员的父母摘菜缝补聊家常,一边想着如何能够根据其性格爱好、家庭状况、工作情况来对症下药,采取最适合的沟通方式,来解除他们的对抗心理,拉近距离,有效沟通,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社区戒毒人员梁某某刚开始怕见生人、自卑、拒绝交流,郭丹玥就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将他来街道报到检测的时间调整到午休或周末。发现周围的人少了,梁某某的顾虑逐渐打消,从开始与郭丹玥讲一两句话,到两个月后主动说起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烦恼,彻底丢掉了思想包袱,最后无需“特别照顾”,自己在工作时间来街道报到检测。经过两年的社区戒毒,梁某某再也没有碰过毒品,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帮助

  重燃生活的希望  

  刘某某是郭丹玥接触的第一个社区戒毒人员。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眼窝深陷,双眼无神,等待尿检及谈话谈心时态度极不耐烦,开口便是各种抱怨。由于曾长期吸毒他不仅挥霍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也搞垮了自己的身体,体力活根本没法干,又没什么技术,就业就成了一个大难题。

  郭丹玥在走访中了解到,刘某某曾经在菜场卖过菜,以前是个能说会道口才不错的人。后来,因为吸毒被警方两次拘留,最后跟妻子离婚,让他自己觉得很丢面子,就整天窝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干活,40多岁的人成了“啃老族”。刘某某的父母年近七旬,只有父亲一个人有工资,经济并不宽裕。“我们现在还有一点收入来接济他,可是以后怎么办?”提起儿子,刘大伯更多的是对郭丹玥叹息。

  郭丹玥了解到,刘大伯乡下的房子刚刚拆迁,在镇上分到了一套房子。郭丹玥周密考虑后,找刘某某谈心,问他以后的打算,建议他换个环境,可以住到镇上,然后再找份合适的工作。“有事情做人才有精神”,郭丹玥的最后一句话说动了刘某某,刘某某跟父母商量后,一家人搬到了镇上住。半年后,他在菜场租了摊位卖菜,人也开朗起来。

  在郭丹玥和同事的倾心帮助下,许多社区戒毒人员重燃起生活的希望,生活步入正轨:曹某某是个高学历爱漂亮的年轻妈妈,社区戒毒结束不久,她就重新找到工作,目前成了营销达人,讲起学习成绩总拿第一的儿子时满脸都是自豪;个别家庭特别困难,或者身患疾病的戒毒人员,申请到了廉租房、医疗救助金、社会公益性岗位等社会福利,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在我和其他同事的努力下,戒毒者能坚定戒毒信念,工作稳定,积极生活,有些还收获爱情,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也是更要做好这份工作的动力所在。”郭丹玥说。

标签: 戒毒;社工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