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9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江帆)“点‘污’成金!”说起狐尾藻,嘉兴南湖区五丰牧业公司总经理蔡丽阳这样形容治污效果。走进五丰牧业公司,犹如置身一个湿地公园,牧场两面环水,人工湿地里狐尾藻的种植面积达150亩,相当于猪舍的3倍。这家占地120亩的牧场,是省内首家采用狐尾藻治理养猪废水的养殖场,现有生猪存栏量2500头,每天产生污水约30吨,却只见到湿地中清清流水,衬着碧绿茂密的狐尾藻。
2013年,嘉兴市开始进行生猪养殖整治。五丰牧业公司所在的新丰镇镇北村,曾是臭不可闻的生猪养殖密集区,污水直排,“蚊蝇乱飞舞,处处猪粪臭”成了常态。虽然五丰牧场并不属于违建猪舍,但蔡丽阳敏锐地感觉到,未来养殖场的方向必须要符合环保要求,他开始思考如何对养殖污水进行妥善治理。
2014年4月,南湖区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对区域内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听说这个消息,蔡丽阳当即赶到区“五水共治”办公室提要求:“区里养殖场多,规模养殖场的污水怎么治,也得好好探索!”
南湖区是浙江生猪养殖大区,高峰时期年存栏生猪曾达108万头,为规模养殖场探索一条治水之道势在必行。于是,“五丰牧业”被列入水体生态修复工程。
当年,牧场内就配套新建人工湿地,实施“生猪—沼液—狐尾藻”生态治理工程,利用狐尾藻对COD、氨氮和磷的高吸附净化特性,将生猪养殖污水通过厌氧发酵、稻草基质消纳、狐尾藻湿地吸污,使COD排放符合环保排放要求。狐尾藻不仅解决了五丰牧业公司养殖废水的处理问题,且废水治理成本仅为2.6元/吨,是纳管处理成本的十分之一。五丰牧业公司还被中科院列为“平原高密度养殖区污染减控技术构建与示范”重点项目基地。
从那时开始,“五丰牧业”处理养殖废水都经过4道净化程序:固液分离池、沼气池、生物基质池和五级人工湿地。其中最后一道程序,正是五丰牧业公司的治水秘诀。在生物基质池,池中的水尚且颜色乌黑,散发恶臭,但逐层经过五级湿地后,水质逐渐清澈起来,气味也开始变淡,到第五级湿地,水的外观澄澈干净。南湖区畜牧兽医局局长马先进介绍,经过最后一级湿地净化后,水中COD不到每升100毫克,氨氮、总磷等所有污染指标均大幅下降。处理过后的中水可以用于猪舍冲刷,循环利用后再进入污水管网,不直排入河道。
小小狐尾藻,造福了五丰牧业公司。狐尾藻发酵后用作青绿饲料,最初只是作为饲料,降低生猪饲养成本、提高生猪品质。发现狐尾藻的市场需求后,五丰牧场公司开辟了2万平方米的狐尾藻湿地种植面积,成为新的创收渠道,每年能增加50万元利润。“用这样的方式,一家大规模养殖场不仅实现污水零排放,而且实现水生作物的资源化利用。”马先进说,目前狐尾藻已经被运用到明月河、新丰花家浜、大桥石龙桥港等多处河道的生态治理,还销往金华、上虞及贵州、湖北、江西等地。
而今的五丰牧场公司,已成为南湖区的“治水试验场”。今年,公司还开始模拟河道试养草鱼,打算试种水培蔬菜,以进一步提升水质,也为牧场探索更多元的发展方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