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4日讯(浙江日报见习记者 施力维 通讯员 凌青 沈凯波)奉化西坞街道孔峙村的蒋国良一家,在宁波城区买房已经5年多了。但蒋国良两口子一直没有搬去城区和儿子同住,享受含饴弄孙的舒适生活。他们依旧住在乡下那幢上个世纪80年代建造的二层小楼里,因为这里有一位特殊的“家人”,让他们始终放心不下,不忍离开。
故事要从46年前说起。那一年,年仅18岁的蒋国良许下诺言,要照顾好智力障碍的邻居陈阿大。如今46年过去,蒋国良64岁、陈阿大67岁,邻居已是亲人,诺言成了责任。
这一份浓浓的邻里情,成了大家在过往岁月里,最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不离不弃的乡情
“阿大,今天晚饭烧了排骨汤,侬过来吃!”6月29日傍晚,记者来到孔峙村时,蒋国良正在准备晚饭。
这两天天气时晴时雨,陈阿大的骨痛病又复发了,老蒋怕阿大营养跟不上,专门给他熬了排骨汤补补身子。
因为天生缺陷,陈阿大的智力相当于七八岁的小孩,除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外,几乎没有任何劳动能力。见到陌生的记者,阿大开始躲躲闪闪,绕了个大圈子,往老蒋的身边靠。
蒋国良连声招呼,给阿大盛了一大碗排骨汤,感慨道:“排骨侬欢喜的啊,现在条件好了多吃点,想想我们年纪轻的时候,多少苦啊!”
1970年,蒋国良年满18岁,身强体壮、干活麻利,他一个人在生产队挣到的工分,可以抵得上两个成年人。而那时的陈阿大刚刚结婚,父亲年老驼背,妻子肢体残疾,家里三口人吃饭,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劳动力。
“阿大一家人可怜,没办法养活自己,但总得有人帮帮他。”作为阿大家的后门邻居,蒋国良自忖年纪轻、本事好,就和家人商量,要求帮忙照看邻居陈阿大一家。
蒋国良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照看,居然已经46年了。
从那时起,蒋国良干活干双份,其中一份工帮阿大做。后来分田到户,蒋国良先手把手地教阿大做一些种菜施肥的简单农活,时时提点他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蒋国良出门买化肥、农药时,自己掏腰包买上双份,把阿大家的活也一并做了。
“那个时候我也有儿子了,干活虽然累点,两户人家不至于饿肚子了。”饭桌上,慈眉善目的老蒋,回忆起过往的日子,虽然清苦,脸上却时时挂着淳朴的笑容,仿佛这长达40多年的倾力相助,并没有多少炫耀的地方。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陈阿大一家连续遭遇变故,父亲、妻子相继过世。阿大家里没有钱,也没有主事的人,蒋国良找来自己经商的妹妹和在外打工的两个兄弟,一起凑钱帮着陈阿大料理了亲人的后事。
没有血缘的亲人
蒋国良说:“这么多年一块生活,我们早就把阿大当自家弟兄了。阿大有痛苦,我们见了也要流眼泪的。”
去年4月,阿大连续两天没有出门,左手捂着右手关节,总是哭,蒋国良问他也不答话。老蒋后来才发现,原来陈阿大在家滑了一跤,摔伤了手臂。
“阿大虽然脑子不大灵光,但心地可善良了,他怕给我们添麻烦,故意不告诉我们。”蒋国良看出阿大的心思,又带着他到宁波市区的大医院,陪着看病、住院。一些人满不在乎地说:“一个傻子,手断了就断了,也没什么感觉,过一阵子就好了。”
这话让蒋国良心里一阵刺痛。因为这些人不理解,在他眼中,阿大已经和家中的亲人没有区别。
这次住院治疗,蒋国良负担了七八千元医药费,但看着阿大恢复得不错,他心里挺高兴。
为了防止阿大再摔跤,蒋国良叫来工人,把阿大家中的地面浇成了水泥地,屋顶全部翻修了,透光的墙也重新用砖砌过,家里还装了淋浴龙头和抽水马桶。而装修花的5000多元钱,由蒋家的兄弟姐妹分担了。
平时是这般细心呵护,更不要说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时,蒋国良心里牵挂和焦虑,事先总要去陈阿大家看看,帮他做预防措施,这才放心地回来。
2013年,“菲特”台风对奉化造成严重影响,蒋国良一看情况不对,帮陈阿大把一些家具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还把他接到自己家里吃住。那次台风造成的洪水,几乎漫过蒋国良家的一楼,如果陈阿大呆在地势更低的家中,后果不堪设想。
对这事,蒋国良至今暗暗后怕。
在政府的关心下,陈阿大现在一年的低保和各类补助费用,加起来有1万多元,一个人吃吃用用足够了。但是阿大不识钱,出去买东西,只知道递上一张纸币。为此,孔峙村的会计专门给阿大保管这笔钱。阿大想花钱买吃的,就由蒋国良换成10元面值的纸币,供阿大使用。
在蒋国良的感染和带动下,这么多年来,村民们也都很关心陈阿大。连阿大到店里来买东西时,店主也总是半买半送,尽量照顾他。现在的孔峙村,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像蒋国良一样,把陈阿大当成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