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茜茜绘
新芝社区、永丰社区的失智老人关爱小组与乐慈老人服务中心组织十余名失智老人前往海曙公园赏花。
马园社区退休医生结对邻居送健康。
柳锦社区老年协会志愿者上门走访看望老人。 (供图 王佳)
浙江在线7月4日讯 今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对策举行集体学习,将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提升到了“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的高度。
前所未有的挑战,得到决策层前所未有的重视。未富先老的家国困境,有了突围的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决策层提出的破解之道,提到完善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政策,并未只讲“老”的负担,更强调了“老”的价值。比如提出要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重视敬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养”到“用”,从另一个侧面解剖老龄化,出路一下子就开阔了许多。
就在一周前,海曙区召开老有所为之家建设工作会,成立了全市首个“老有所为之家”,其基本思路就是立足海曙区实际,围绕“老有所为”、“以老助老”主题,在养老观、人力资源供给方式、主要服务内容、老年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进行“破题”。
老有所为
一个积极的养老观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对孝,《礼记》中早有诠释。养老最为基础,弗辱其次,尊亲最高。先人以孝治天下,智慧通透。一方面,家和万事兴,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一生万物,纲举目张;另一方面,老人所积累的丰富精神资源,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活力所在。
“帮助广大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是建办海曙区老有所为之家的前决条件,也是老有所为之家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海曙区敬老协会会长崔德海说。
当下,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人们的养老观亦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承认多元化养老观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对其全盘肯定。”海曙区敬老协会的调研报告对此并不讳言,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老年人的养老观存在不清晰的状况,盲目养生,没有追求,甚至行为失范。
“进入老年期,老年人的身体一般都有慢性疾病,而控制慢性病的关键,往往不是治疗而是管理,与其每天寻找自己身体疾病的信号,倒不如去专心致志干一件有意义的事,退而不休比养尊处优更易长寿。”崔德海说,除了“失能老人”外,不少老年人的“孤独”与自己没有追求、没有爱好、没有规划、没有目标有关。
2015年全国老龄宣传工作会议传出一个声音:老年人晚年也要有规划、有梦想,这样更能积极养老、快乐养老。最近,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在学习“老有所为”典型人物座谈会上指出,老有所为楷模退休不退志,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事业激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不仅是老有所为的代表,也是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践行者。
为引导广大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着力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海曙区老有所为之家目前正紧锣密鼓地筹措,将于近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老有所为·以老助老”系列论坛活动。
以老助老
一个可行的人力资源供给方式
当前,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中,无论是居家养老服务,还是依托社区服务,以及机构养老服务,均遇到养老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瓶颈。怎样有效打破瓶颈走出困境,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我市已有131.6万人,其中,海曙区7.05万人,老龄化系数达到23.7%。此外,宁波70周岁、80周岁、9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别为52.6万、19.9万、2.2万,也就是说,83%左右的老年人是60-79岁。
“老年人是老龄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已是不争的事实。”崔德海说,老龄社会最大的人力资源就寓于老年人本身。“老有所为以老助老是解决养老人力资源不足问题的不二选择,要实现这一极具现实意义养老人力资源供给侧的新突破,在当前,最需要的是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良好舆论氛围的引导。”
近些年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不少人存在模糊认识,如一些人误把社区服务解读为社区养老,将老年人视为纯被养的对象,以期把社区变成一种养老院;还如在机构养老方面,一些地方往往将机构养老与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导入人为的分离,使养老服务三大板块得不到有机融合相互借力。如果这些脱离实际的观念和做法得不到转变,会使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无一例外地走不出缺少人力资源难以向前推进的瓶颈。
在海曙,当前单身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极为突出,尤其需要通过推进老有所为以老助老去解决。据统计,2013年全区单身独居老人为3014人(户),2015年增长到5526人(户),平均每年增长1.6个百分点1200余人,其中,82.5%为丧偶老人。目前单身独居老人占全区老年人总数的7.8%,占全区户籍家庭户数的4.3%,增长势头仍在继续加快。
对众多独居老人养老问题的担忧,需多种途径去应对,海曙区敬老协会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其中一条,就是推进以老助老服务,打造以老年人为主体的自助、互助、他助的社会氛围。对此,不少社区已经做出探索。
相对年轻的老年志愿者把定点定时服务与上门服务相结合,为独居老人送医疗、送维修、送情感、送温暖。如新典社区的徐阿姨每天去结对的陈阿姨家嘘寒问暖,陪她说说话,帮她扔扔垃圾、买买菜;苏阿姨有理发的好手艺,那些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只要打个电话约个时间,她就会上门服务。
据悉,以老助老服务是海曙区老有所为之家建设的中心环节,发挥老人的主体作用,一方面为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送上实际的关爱,另一方面也成为社区工作的补充力量,为自己找到了发光发热的平台,真正实现“老有所为”。
白云街道联北社区余镇国,10多年来与社区一位90多岁独居老人王老太结对,直到今年初老人离世。余师傅每天上门探望,平日里嘘寒问暖,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去年,由于电线老化,老人家里经常出现跳闸断电的情况,8月正值高温,老人家中又一次断电,余师傅叫上家人一起帮忙检查维修,解了老人燃眉之急。为彻底解决跳闸问题,余师傅联系老人的家人,由他们出钱,请物业帮忙维修,更换了电线和电箱,彻底清除了安全隐患。每逢过节,余师傅都会烧好时令菜给老人尝鲜。在余师傅看来,通过自己的力所能及,能帮到身边的高龄老人,是他老年生活的一件快乐事、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们社区有个成立了10年的健康聊天室,发起人罗绪芬今年85岁,退休后,她一直义务为老人看病、量血压,生活很充实,她自己的精神状态也很好。”郎官社区党委书记阮维芳说。在新芝社区,有个“寻智吧”,志愿者团队成员都是退休的阿姨,她们在帮助失智老人的同时,也收获了成长与快乐。
精神关爱
一个主要的服务内容
“孩子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多年,家里空荡荡,心里空落落。”76岁的郭师傅常常夜不能寐,“真想有个人,跟自己说说话。”郭师傅的心声,道出的是老年人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凸现。
当进入老年期,不少老年人因不能适应诸多的丧失和改变,出现孤独感、无助感、无用感、害怕感、依赖感等心理问题,进而出现身体疾病的发生,钟南山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心理健康是最关键的,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今年的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指出,在“十三五”期间,要突出重点,着力补齐农村老龄事业发展、老年人精神关爱、居家养老支持政策、社会力量参与的短板。
海曙区对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起步较早,自2008年开始已进行多年的有益探索,曾通过理论创新,较准确地把握精神关爱的内涵,提出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敬重,做到有尊严养老;在情感上得到慰藉,做到不孤独寂寞养老;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做到心情愉悦养老。同时,在实践探索中,进行了一系列载体创新。如连续7年开展海曙区敬老奖评比活动、连续8年推进单身老人俱乐部建设、连续5年开展对失独老人进行并肩行关爱服务活动,以及2015年开始对丧偶老人开展以“爱的拥抱”为核心理念的社区心理干预服务试点工作等。
“在老有所为之家建设中,精神关爱被视为一项最主要的服务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崔德海说,当然,并不是说诸如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以及照护服务等就不重要,而是说各项养老服务都应以精神关爱为引领,并将其融入其中。
多年与江阿姐“结对”的何莺燕,对此深有感触。何莺燕与江阿姐的家隔了2个楼道。江阿姐刚搬来的时候,何阿姨只是点个头打个招呼,到后来发现两个人以前都在居委会工作过,有时聊起天来竟然有说不完的话。慢慢地,何莺燕每次出门拿报纸或者买菜回来,都会抽空去看看江阿姐。
两年前,江阿姐的意识开始模糊不清。一次,何莺燕看到江阿姐独自一人在小区里转,好像迷路的样子,忙上前询问,“我在等我的孙女。她今天会来看我。”何莺燕连忙跟江阿姐的孙女联系上,然后耐心地告诉她孙女马上就来,还是回家等吧。江阿姐这才点点头,跟着何莺燕上楼了。这么多年,何莺燕始终改不了顺路看看江阿姐的习惯,江阿姐也喜欢拉着何莺燕的手,跟她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这不仅仅是习惯,精神上的联结,对大家都是益处良多。”
老年社会组织建设
一个重要的推进抓手
社区老年社会组织通过生活照料、精神关怀、照护服务等方式,为社区困难老人提供了实际的帮助,备受关注。截至2015年底,在海曙区备案的1400多家草根社会组织中,社区老年社会组织有816家。天一、桂井社区“银手杖”志愿服务团队、永丰社区“暖心”家访队、联南社区“并肩行”暖心服务队、新芝社区“杏林春暖”单身老人俱乐部等,为老人送去“温暖阳光”。
年近九旬的汪奶奶自马园社区造好后就居住在这里,随着孩子们成家立业,一个个搬离,只有汪奶奶不舍得离开而“独守”家园。社区“好邻居帮帮团”的16名志愿者轮流为腿脚不便的汪奶奶买菜、上门打扫卫生,让汪奶奶十分感慨:“还是阿拉老小区好,新的社区后生忙着上班,没人聊天,哪有此地住得舒服!”
“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潜能,实现老有所为,既是老年人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必由之路。”而要顺利走好必由之路,实现老有所为推进以老助老,关键在于抓好老年社会组织建设,以组织化实现社会化。
目前,在海曙,全区参与老年社会组织的总人数接近20000人,其中真正发挥作用的仅占三分之一,约6000余人,与有需求的老年人数相比,老年社会组织的关爱力量还显不足,此外,社区老年社会组织的“领袖”普遍面临人才断层问题。
“在全区深入推进老有所为以老助老服务,虽有基础,但至少在目前,任务还十分艰巨。”崔德海说,需通过创新驱动,打造新载体建立新机制,促进老年社会组织建设得到新发展。
据悉,建办老有所为之家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具体落到细处,即在街道和社区层面建办老有所为关爱之家,在区级层面建办海曙区老有所为单身老人互助之家、海曙区老有所为照护之家,以及搭建老有所为以老助老大家谈平台。四种载体合一,有机运作,以此保证海曙区老有所为之家建设有扎实的基础及服务内容的丰富多彩。
如果齐心协力,“老去”就能成为一个“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过程,增加的将是每一位老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