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元魁
▲天一阁“德和堂”由沈元魁题写。
浙江在线11月12日讯(记者 陈晓旻 通讯员 朱尹莹)11月9日,甬上著名书法家沈元魁老先生被发现在钱东社区的家中去世,享年85岁。
“9日早上,我跟往常一样去敲沈老的门,没人应,但能听到里面电视机的声音。”张生弟是钱东社区的“敲门”志愿者,负责每天敲一敲独居老人的门,看看他们是否有什么需求。沈老是张生弟的服务对象之一。张生弟本计划下午再去敲沈老的门,却得到了沈老过世的噩耗。
作为甬上书法泰斗,上门向沈老求字的人很多,沈老的门并不是每次都能被敲开。对于沈老是否在家,张生弟也有自己的判断。“8日上午7:30,我敲沈老的门,门没开,但是听到了电视机的声音和自来水声,沈老走动的脚步声也隐约传来。”张生弟趴在门前仔细听了一会儿,确认8日沈老还在家走动。
张生弟的这一判断在沈老的邻居口中得到了证实。这位邻居住在沈老家的楼上,11月8日中午,邻居下楼时,发现沈老的门半掩着,沈老独自一人在家。“没想到,9日就听到沈老师过世的消息。做了这么多年邻居,沈老师名气大脾气却很好,太可惜了。”邻居有些悲伤。
因一手好字满腹经纶而进天一阁
沈元魁先生,名韦,号绮天卢,1931年生,宁波慈城人,是宁波书法界的泰斗级人物,浙东书风的当代传人。
沈老家学渊源深厚,祖父沈问梅是清末秀才,酷爱诗书;父亲沈菊人藏书万卷,擅长书法丹青。书法网总版主陈舟波曾采访过沈老,他回忆说,当时想了解沈老从何种碑帖入手,如何形成这种碑帖兼融如楷如行的清峻书风。一提学书出处,沈老顿时来了劲。沈老说自己在13岁时,从小学同桌钱止能(钱罕的孙子)处见到《枯树赋》,欣喜不已,以至于跟钱止能到钱罕处请教。没想到这位浙东书风的二代传人特别喜欢这个爱学习的男孩,指点他先从魏碑入手,扎实基础,而后唐楷,得到基本笔法,再学习自己的字。
沈老认为能书而不能诗,书定有止境;唯有能诗,才能有更好的书法。上海音乐学院的龙榆生教授精通诗词格律,沈老曾登门向他求教。沈老后又结识了语言学家、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经常写信向郭先生求教文学和书法上的问题。鉴于书画同修能互益,沈老还拜在画家凌虚先生的门下,研习国画。
沈老出生于宁波,10多岁时去上海做学徒,其间求教于多位大家。经过在上海20多年的艺术追求和浸润后,沈老眷恋故乡,于1974年回甬。他先工作于新华书店,因为一手好字,满腹经纶,于1979年进入天一阁工作,直至退休。在天一阁诸多古籍、碑帖的研究中,他养成了一身谦和的书卷味,滋润了一笔怡人的翰墨。沈老的书法同时影响了胞弟沈元发和侄子沈师白,浙东书风,由此一脉相承、连绵不断。
甬城诸多景点留下了沈老的墨宝
不管是沈老曾经工作过的天一阁,还是月湖诸多景点,抑或鼓楼沿、中山公园等,沈老的笔迹可谓不计其数。受过沈老教益的学生也不计其数。沈元魁的离世,让他的亲朋好友以及诸多宁波人悲伤不已,微信上,很多网友表达了对一代书家的敬佩和悼念。
宁波著名书法家陈启元和沈老交往30多年,他说可以回忆的事情很多,最难忘的是沈元魁对书法艺术传统的坚持、经典的坚持、理想的坚持,不会被各种时风所惑,而且,沈元魁从来不考虑名利,对金钱没有任何要求,不管是他的为人还是他的书法艺术都值得我们学习。昨天上午,陈启元去沈元魁灵堂写下了四个字:风范长存。
书画家陈立波是沈老的学生。当年因为钦慕沈老俊秀的书法,刚大学毕业的陈立波去天一阁拜访从没见过面的沈元魁老师。陈立波感慨地说,沈老师没有一点架子,他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只要有人诚心请教,他都是来者不拒。这几年社区推广居家养老,吃饭和医疗等工作都会有社工帮忙。对于照顾他的社工和护工,他也都非常热情。
“他对学生和朋友很宽容,但对家人也许要求会高很多。我一般每个月去看他一次,沈老师每次看到我们都很高兴,总想让我们留下来多陪他聊会儿天。一般都是我们听他讲。一直到去年,他的身体都不错,思路也很清晰。但也看得出来他比较孤单,我由于工作忙,有时只能待大半个小时,走的时候感觉他的表情会有些失落。不过沈老师也习惯于孤单了,他一个人在家通常反锁着家门,看看报写写字,也很少开窗,我每次去第一件事情就是帮他开窗通风。”陈立波说。
侄子沈师白和沈老感情深厚。他告诉记者,沈老是个很严谨、认真的人,朋友的事情一般不会拒绝。沈师白十来岁开始跟沈老学书法,沈老要求他“字要写得挺拔,跟做人一样”。
(感谢陈舟波提供照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