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9日讯 经过一番比较后,我市30岁的白领余小姐这个月在网上为自己投保了一份商业医疗保险:300多元的费用,可以保障她一年之内的医疗费用。“在报销额度内,社保报销后部分100%报销,未经社保报销按80%报销。”对于这样的报销额度,余小姐觉得,这份医疗保险性价比不错。
越来越多的险种从线下迁移到线上———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今年互联网保险的用户已经超过3.3亿,同比增长42.5%。来自蚂蚁金服的数据显示,互联网保民人数约是股民人数的3倍,基民的1.5倍———也就是说,互联网保险用户数量已经超过股民和基民的总和。
当互联网保险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时,有些隐患也不得不防。
从“买买买”到“保保保”
余小姐跟互联网保险的结缘始于网上的“买买买”。
她喜欢在网上买东西,大到家具电器,小到油盐酱醋,基本上网上能买到的东西她就不会选择去实体店。买得多了,她发现退货的频率也就提高了,毕竟网购见不到实物。所以,她在选择商品时,都会留意卖家是否有赠送退货运费险,如果没有赠送的,她在购买一些没把握的商品时,会自己购买一份。商品退货了,运费由保险公司来支付。这么几年来,这样的消费体验让余小姐感觉很不错。
为了方便购物,余小姐将家庭的一部分资金放在了支付宝账户中,为了保证账户的资金安全,她又投保了一个个人账户资金损失保险。
慢慢地,余小姐发现,网络与保险的联系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保险产品被开发出来。余小姐说,前几年双11期间,还可以买到双11“限时到货险”,买家付款下单后,因卖家延迟发货,快递、天气等因素,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到达“正在派送”状态,由保险公司对买家进行赔付。后来又有了“物流破损险”,主要保障酒类、牛奶等物品,在运输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包装破损、泄漏等问题。
针对退货环节,今年又有了全网通用的网络购物退货运费损失保险服务———任性退。余小姐说,任性退与退运险不同,买家享受的是对应次数的上门取件、退货免运费服务。
这一系列消费场景中的保险体验,让余小姐对保险有了新的认识,也慢慢培养了她的保险意识。
最近一段时间,她开始研究起疾病方面的保险产品,发现网上平台不乏健康类的保险产品,有重大疾病类的保险,也有医疗报销类的产品,最终,余小姐结合自身情况,买了一份补充医险保险,“我的社保保障额度并不高,买了医疗险,社保报销后的部分都能报销,包括自费药、进口药,心里安心多了。”
消费型走红网络
在宁波,像余小姐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保险的群体正在慢慢扩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我市的互联网保民基本以80、90后为主力军,具有年轻、活跃等特点,其中有孩子的家庭投保意愿更强。从各保险公司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一年龄段的保民增速为各年龄段最高。因为这个群体的保险消费习惯就是在互联网的大场景中养成的。
场景化是互联网保险不得不提的关键词,很多产品的设计及销售都是围绕着场景来展开,如出行、健康、养老、电商、物流等。这些产品通常小而美、针对性强,是目前一些互联网保险的主要获客工具。
此外,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另一大特点是保费低廉。
范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4年前生下儿子后,她就辞去了工作。儿子从小体弱多病,两周岁时因为一次感冒引发了肺炎,在医院住了半个月,花了万把元钱。那时候,有位保险营销员就找上了门,推荐范女士给儿子购买一份保险,可保费一算,范女士有些犹豫了:保障的范围很广,意外、疾病、医疗,还有分红,但是一年要交1万多元。“费用太高,还是下不了决心,想再等等。”范女士说。但是,从那时候起,给儿子买份保险的种子就埋下了。
有一次,范女士的一个妈妈交流群里正好在讨论给孩子买保险的事,一位妈妈对各个渠道的少儿重大疾病保险进行了比较,推荐了几款网销的少儿重疾险。范女士根据这位妈妈的对照表格,从投保费用、保障期限、保障范围等几个方面对网上的几款少儿重疾险进行了比较,最终,上个月在儿子4周岁生日那天,她买了其中一款,“保障范围比较明确,针对的就是小孩子30年以内的重大疾病,而且每年的费用就200元钱,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比较能接受。”范女士对记者解释说。
互联网保险产品的保费基本上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但由于保费不高,与此相对应的保额也受到了一定限制。而且,这些产品往往都是纯消费型产品,也就是说,保费没有返回,保障期限有限,如以一年期的人寿险为例,1年到期,保险合同就终止了。
除了拼保费,还要拼体验
互联网保险用户的高速增长,给了保险业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精算师、首席风险官李建伟眼中,互联网保险的核心竞争力是用户体验。他指出,互联网保险可以和运动APP、健身场馆等进行合作,数据共享,根据个人的运动数据和健康数据推动个性化保障内容和保费费率的设定;也可以和体检单位合作,自动获取客户体检信息,提高自动核保率和人工核保时效。
同时,可以给已经购买保险的客户推荐公司协议合作的健身场馆、体检中心,享受团购优惠,既帮客户节省开支、获得健康,又为保险公司降低了理赔;也可以和医院合作,将医疗数据和保险数据打通,实现医院现场直赔,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记者日前就进行了一个颇有意思的体验。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互联网保险服务平台后,系统马上出现了一个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是否吸烟、喝酒、运动以及是否有慢性病等。调查结束后,会出现一个健康指数,健康指数在801到1000的用户,最低可享受7折的保费优惠,健康指数在51到200的用户,只能享受9.5折。好玩的是,健康指数低的用户还有提升的空间,你可以参与“提升健康指数”活动,提升的项目很多,比如参与免费体检、每天玩颈椎游戏、每周使用光电检测测心率,坚持每天走路10000步以上等。
记者发现,在这个平台上,参与“提升健康指数”的用户还不少,如每天颈椎锻炼游戏和运动走路吸引上万人参加。
“将健康险产品的定价及保额与用户的体检频次、运动规律关联起来,以此激励、督促用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险公司也可以进行更好的风险把控。”我市一保险业内人士称。
保险介入后,还可以让一些活动更有趣。如有互联网保险在微信上推出“1元购买防癌险获得1000元保额”的活动,发到朋友圈请朋友为自己增加保费,每增加1元保费则增加1000元保额,这让保险增加了趣味性,最后拼的不是保费,而是人气。
高增长背后更需线上线下融合
除了覆盖传统保险产品外,互联网保险产品更加活泼多元,更能够迎合年轻受众的需求,诸如天气险、吃货险等。
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分析说,互联网保险首先是信息透明,客户能比较分析不同保险产品的优劣势,满足个性化需求;其次线上保险直接面向客户,没有中间费用,比线下保险便宜实惠;互联网保险还实现了线上投保、咨询、查询、理赔等环节,方便快捷,客户体验好。这些原因促使了互联网保险的爆发式发展。
中保协披露的最新寿险网销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互联网人身保险累计规模保费已高达1466.3亿元,逼近去年全年保费,投保次数超过2亿次,其中健康险投保次数位居前列,特别是互联网重疾险深受保民追捧。
虽然意外险的保费收入仅占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1.3%,但从承保件数看占人身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承保件数的比例高达66.9%。
来自蚂蚁金服的最新数据也显示,今年双11当天,蚂蚁金服就销售出6亿笔保单,平均每分钟41万单。2016年的“双11”,9家保险公司在蚂蚁保险平台上保额在一天内达到224亿元之巨。
目前,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企业都在争相进入这一领域。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预测,未来5年,国内互联网保险将有1.75万亿的潜在市场,较2015年有7倍多的增长空间。
宁波市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滕帆认为,在互联网保险呈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应看到支撑互联网保险的大数据技术发展还不成熟,信息安全若得不到有效保障,将有可能导致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丢失、泄露等风险。
而且,当前互联网与保险业的融合浮于表面。一些保险公司将线下产品搬到线上销售,尚未深入到商业模式层面。特别是市民主动购买10年或者20年的长期保障产品,还有待突破。
网络互助、售后模式最受争议
最近,市民陈女士向朋友推荐的一个互联网保险平台就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陈女士在我市一事业单位上班,同时兼职卖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营销员需奔波、游说不同,利用互联网平台,陈女士在网上卖保险就容易多了,而且无需门槛。
她向记者展示的是一个利用微信开展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人人都可以做保险营销员,而且返佣高。平台主打一款据说是“完胜香港保险的国民级重疾险”。
“你看我已经成功邀请了6个好友下单,根据投保期限不同,佣金不同,时间越长,佣金越高。”陈女士边操作着手机边向记者介绍说:“如果推荐20年交费期的保费,可以获得的佣金最高,为首期保费的45%的现金奖励。”记者看到,页面详细记录了陈女士成功推荐购买好友的名字等信息,除了现金奖励外,邀请好友下单或者邀请好友注册,均能获得一定的积分奖励。
但让陈女士困惑的是,最近推荐购买的一个好友要退保了,这就涉及到她已经拿到手的佣金。但在这个平台上,并没有关于退保的情况说明。由于这个产品是由一家保险公司总部推出的,陈女士只能和总部联系解决。
陈女士的一个朋友提醒她,今后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她解决:现在推荐的都是一些好友,就算有问题,大家碍于面子也就算了,但是随着用户的增加,一旦发生纠纷,在宁波没有相应的处理机构,只能找陈女士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在各路资本竞相布局互联网保险的同时,各种带着互联网色彩的保险组织模式、产品开发模式、营销模式等纷至沓来,吸引市场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但存在无资质经营和经营行为不规范等各类隐患。
如用户花9元成为会员,180天或更长观察期之后,一旦患上癌症等重大疾病,就能够享受最高30万元的赔付权利———此前,这种网络互助计划正在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但因目前大部分“互助计划”的经营主体并不具备合法的相互保险经营资质,且易诱发金融风险,网络互助平台在这轮互联网金融整顿潮中,受到了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
11月3日,保监会发文重申,未取得业务资质的互联网企业以互助名义变相开展保险业务,是专项整治的重点工作之一,并提示风险称,应警惕以相互保险名义骗取钱款。
还有地方监管部门也曾发布公告称,发现少数业外机构和个人假借保险公司的名称、简称或logo,设立虚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对保险产品做不实宣传,部分互联网信贷平台、P2P公司虚构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协议或保障责任,借助保险公司信誉为其信贷平台业务“增信”,误导社会公众。
提醒
买货真价实保险还需“三看”
保险监管部门表示,如何通过正规合法网站,买到货真价实的互联网保险产品,需要社会公众加以区分判断,辨别互联网渠道所售产品真伪,要做到“三看”。
首先看渠道。消费者要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的官方网站、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经营的保险网上商城以及保险公司合作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如一些知名购物、旅游网站等,都为消费者提供保险服务。
其次看资格。销售互联网保险产品需要具备相应的销售资格。直接开展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等保险经营行为的机构,如保险网上商城,应当有保险业务经营或代理资格;为保险公司提供网络支持服务的各类网站,会在网页上披露合作的保险机构信息,同样,保险机构官网也可查询到合作网站的信息,以便相互印证。
最后看产品。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保险时,要注意甄别所购保险产品真伪。要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和免责范围,谨慎购买承诺高收益的产品,防范不法分子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假借保险名义推销非保险金融产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