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衢州 正文
书香四溢,八旬老人的阅读人生金梦玲
2016年11月12日 20:19:18 来源: 衢州晚报

  浙江在线11月12日讯()“现在我有空就看看书或者读读报,有感而发的时候还会把所思所想写下来,日子过得可充实了。”11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了85岁的柳遇春老人的家中,一走进门,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一个整整齐齐摆满图书的书柜。说起这一书柜的书,柳遇春滔滔不绝,无论是历史书籍、诗词赏析还是名家散文,每一本书都像是柳遇春用心交流的挚友,伴随着他度过人生中各种各样的时刻。

  工资一大半买了书,一有时间就阅读

  在上世纪50年代初,柳遇春刚刚参加工作,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小时候,因为父母去世早,加上家里条件并不好,所以我小学都没有念完,这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柳遇春说,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知识面不够丰富,想要充充电。就是这样一个初衷,开启了他近60年的阅读之旅。

  “我是个历史迷,尤其对近现代的历史事迹、人物故事非常感兴趣,所以平时一看到有这方面的书,就想买回家来好好研读研读。”柳遇春说,那个时候,买图书是一个月中最大的一笔开销。当时,柳遇春一个月的工资大约五十多元,每个月花在买书上的费用常常就是二三十块元。“那时候我只要一有空闲的时间,就会想着翻开书本,每天睡觉前要看看书,书本伴我入睡。”

  刚开始看书的过程中,柳遇春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因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短,一开始读书时,经常会遇到许多不认识的字。”柳遇春说,当时他就一边查字典一边继续看,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通过字典查出来,把读音和释义都标注上去。

  一边看书,一边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渐渐地,通过这种方式,柳遇春不仅认识了更多的字,而且也从字里行间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丰富了阅读的体验。

  从读书到创作,用写书记录人生

  看的书多了,柳遇春萌生了自己创作的欲望。“最初,我抱着记录身边故事的心态去写作,我当时写的内容啊,基本上是与工作相关的心得体会或者是对于生活的体验。”柳遇春说,那时候只要有灵感,他就会提笔写一写。

  写作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而在退休后,柳遇春更是学习起了诗词的创作。“诗词的魅力和历史故事一样吸引我,因此我就在老年大学报了一个诗词班,用诗词的知识来充实和丰富自己。”柳遇春说,他现在都记得加入诗词班后,所作的第一首便是名为“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的七言律诗,写出第一首诗时的心情可是非常激动与自豪的,还反复朗诵了好多遍呢。对于柳遇春来说,作诗重在立意,不仅要有韵律更要有深度,所以他写的诗大多源于生活、有感而发。

  在柳遇春77岁那年,他还编辑出版了一本名为《心语集》的书,里面收录的都是他创作的文章和诗词。全书将近200页,有10万多字,分为诗词、往事回忆、我与老年大学三个部分。“当时为了出版这本书,我足足准备了两年多的时间。”柳遇春说,他将自己写过的作品整理汇总后,将每一篇的每一字句都重新仔细地读一读,遇到可以写得更好的地方,便精益求精、反复推敲。有一次,柳遇春在修改一篇名为《童年往事》的文章时,足足修改了十几次才满意。“因为故事写的是童年时期的事情,所以要慢慢回忆,找到当时的那个情绪、那种心境,从而使内容更加丰满。”终于,在2008年,柳遇春的这本书出版了。“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充满了成就感啊!”

  现在,柳遇春还会与老年大学的朋友们互赠自己写的书,互相交流写作的心得体会,分享所经历的人生体验。

  柳遇春在家除了看书写文章,书法也是他的挚爱。多年的书法经历,让他更好地静下心来感悟人生。同时,为了使自己的毛笔字写得更好,柳遇春还特意买了厚厚一本字帖,把自己的心境,沉到一笔一划的书写中去。“对于我来说,活到老学到老,要老有所学,现在我还一直坚持看书、看报、写书法。”正是这样的兴趣爱好,让柳遇春充实、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而这份浓浓的喜爱,他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标签: 万方;诗词;创作;人生;老年大学 责任编辑: 程永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