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沙埠窑址
浙江在线6月18日讯 中国是瓷器之国,越窑青瓷滥觞于商周,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五代北宋,已成巅峰。这是中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瓷窑体系。
台州窑既是越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自己的特色。 晚唐至北宋时期台州的青瓷遍及台州各地,其中黄岩沙埠窑群是晚唐至北宋时期台州越窑系中的佼佼者。
属越窑系统又自成一脉,窑址为省级文保单位
成书于1987年的《简明陶瓷词典》在“黄岩窑”词目中记载:“五代、宋瓷窑,1956年发现,境内窑址较多,以青釉为主,精者属越窑系统,有釉色青绿”。从纵向上看,台州窑系自成一脉,商周时期的主窑址分布在黄岩永宁山丫髻岩及永宁山北麓的唐家岙、林家岙、白龙岙和院桥三童岙,椒江南岸太和山北麓也有类似的古窑址发现。产品以印纹硬陶为主,器型有陶罐、匏壶、豆、盘等等,胎呈紫红色或黑褐色,饰弦纹、水波纹、方格纹、和勾连回纹。三国两晋时期,瓷窑分布在灵江两岸,北岸有溪口窑窑址群,南岸有共和埠头堂窑址群,两地量多堆积存丰厚。器物以生活日用瓷为主,兼烧明器。器形美观,釉色呈淡青或青中显黄,东晋和南朝有点彩装饰。並生产黑釉瓷。南朝至唐代的窑址,主要分布在临海城东五孔窑、西郊梅浦王安山、温岭三市下圆山等地。五代、北宋的窑址已遍及整个台州。
沙埠青瓷窑址位于黄岩沙埠镇。窑址分布范围广,形成了以沙埠、院桥、高桥三个乡(镇)交界地为中心的窑址群,包括窑址7处。现存窑址还有沙埠乡的竺家岭、牌坊山、窑坦、金家、下山头、俞成庙,高桥乡的瓦瓷窑和秀岭的麻车等。窑身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一般厚1-2米,最厚处达6米。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把黄岩沙埠窑群称之为黄岩窑,沙埠窑址为省级文保单位。
走进沙埠窑,文化“断层”高耸,构成了壁立的陡崖。爬上陡崖,满目窑具,匣缽。细细搜寻,还能发现垫圈、瓷片,有各种器形的残件和精美纹饰的碎片。仿佛刚刚出窑,被窑工随手扔在了一边。这些漫山遍野的窑缽残瓷,把我们带回到一千多年前窑火闪烁的瓷业鼎盛时期。
烧造始于唐盛于宋,造型与三国两晋时期一脉相承
沙埠窑的烧造始于唐,盛于宋。器物的造型,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特征。
中国瓷器既重实用,又讲究艺术。融汇着人文观念和审美格调,从近年来大量出土的标本看,器物造型与三国两晋时期一脉相承,也与周边宁绍地区器物造型并无二致,器型端庄古朴,丰满秀气,精美别致。花纹装饰庄重,简练豪放。制作技法有轮制,手制、模制,透雕和塑瓷。瓷器胎质坚硬,细腻而且轻薄,火候较高。器型有壶、瓶、罐、钵、盘、碗、碟、盅、水注、谷仓、熏炉、水盂、瓮、鼎、粉盒、茶托、灯盏、佛像和鲤鱼等20多类50余品种。以壶、碗等日用器物为大宗。精粗不一。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由于唐宋时期,饮茶风气盛行,茶壶、茶瓯、茶碾等茶器占了一定比例,且具极高的审美情趣。黄岩博物馆馆藏文物、灵石寺塔出土的北宋靑瓷香熏炉,上饰镂雕缠枝纹、莲瓣纹,胎坚釉润,曾多次作为浙江越瓷精品赴国际国内展出;2012年,黄岩青年西路工地出土的莲形灯台、簋等佛教供器残件,造型独特优美、制作精良,均为该窑口精品。
以弦纹和凹弦纹为主要纹饰,富有地方特色
上承三国两晋,以弦纹和凹弦纹为贯穿前后时代的主要纹饰。辅以旋纹、水波纹、叶脉纹、编织纹、勾连纹、斜格纹、篦纹和贴花铺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纹饰:
一是天际湖海和神话传说中龙为题材,云龙和摩羯纹,气势磅薄,形神兼备;
二是双凤衔牡丹、莲池鸳鸯、鸟飞花间、蝶恋花、鹦鹉戏花、双凤对飞等等,大多刻划在卧足底的大盘内,釉色青绿,技法高超;
三是人物纹,婴戏莲花图,构图巧妙洒脱,人物活泼可爱,极富动感;
四是花卉装饰,以牡丹、唐草、山菊花、宝相花、蔓藤、山茶、芙蓉、玉兰、百合和卷草等缠枝花,荷花、茄花、水枝花、桃花、秋叶、杜鹃、菠萝形等折枝花为主要纹饰。其中双凤穿牡丹,陶土细腻、造型规整、纹饰精美、刻划流畅豪放,繁简有度,线条自然,立意新颖,层次分明,素雅明净,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瓷器的装饰语言。代表了该时期该窑口的工艺水准。
釉色种类繁多,以湖水绿为佳
唐宋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气氛茶汤的色泽,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们的喜爱。文人们纷纷吟赋作诗来赞美越窑。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越泥如玉之瓯”;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反映了越窑瓷的釉色特点,或嫩荷含露,或碧玉般晶莹。沙埠靑瓷釉色种类繁多,以湖水绿为佳,其施釉,与瓯窑、越窑等青瓷窑系一样,用的也是青釉。但釉色不同于瓯窑的青中泛灰,也不同于温岭下圆山的米黄或青中泛黄、临海梅浦窑的翠青釉,而是以淡青和青中微黄的湖水绿,其次是乳浊釉,再次则是黑褐色釉。器物的施釉方法主要是浸釉,大型器物均用刷釉。大部份器物施釉不及底,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器物施满釉。通体里外满釉,釉色淡青,晶莹光泽,玻璃感强,清亮透明,似冰如玉。
窑群的兴盛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
至唐宋,瓷器烧造的技艺已达到纯熟的程度,由于创造了将肧体盛于匣缽之中,与火分离的操作法,从而使产品器型端正,肧胎减薄,胎质细腻,釉色晶莹透亮。为满足大量的日用需求,产品大多为套置叠烧,也有覆烧。窑具有三种大小或铁青,不等的凹底匣钵、垫圈、垫饼、支丁和筒形支座。窑床均设置在山坡上,多属阶梯式龙窑,一般长30米,宽2.5米。烟囱在山顶,窑炉火堂及制瓷作坊均在山脚平地。窑群周围瓷土矿,水源和燃料十分丰富。产品胎质灰白或铁青,胎骨细腻,结构坚致。烧成温度极高,叩之声音清脆。
朱幼棣先生经查悦典籍和多方实地稽考,在《沙埠古窑与海上丝绸之路》一文中说,沙埠窑群的兴旺与繁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有关。沙埠窑生产的青瓷,也汇入了我国丝路的长河,可以说沙埠窑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泉州是东方的第一大港,是当时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从泉州出发的2条主要航线,一是横渡台湾海峡,至台湾、流球、北上日本,或南下到菲律宾、加里曼丹、印度尼西亚;另一条沿东南亚大陆海岸线南下,进入印度洋,到达波斯湾或非洲东海岸。现在,在日本出土的青瓷器中,已发现沙埠窑的产品;在埃及出土的青瓷碎片中,也有与沙埠窑青瓷相同的产品。可以认为,沙埠窑的大部分产品,是通过泉州等港口运往世界各地的。
余也非教授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就有“黄岩窑”的记载,宋代,我国沿海瓷窑众多,周边沿海就有象山窑、位于温州的西山窑。但无论是古窑址的规模和保存完好程度,沙埠窑都有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就沙埠窑自身而言,既有清晰的流源、传承,也有横向的借鉴。有器物造型上的相似,也有胎体、釉色上的个性。总之,沙埠窑的湖水绿、梅浦窑的翠靑、下圆山窑的米黄釉,支撑起台州窑口独特的风韵和魅力。
千峰翠色沙埠窑,越瓷中的精魂!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