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1日讯 天台县瓦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天台县欢岙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欢岙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相继发生了“平粜斗争、赎当杀朱斗争、二五减租斗争”等,建立欢岙赤卫队,1930年被编为浙南红军第二独立团,参与了轰轰烈烈的桐柏暴动,在欢岙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等。
1984年,台州行署批准欢岙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随后,天台县委确定在欢岙瓦窑建立会议旧址,2000年7月命名瓦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划建设纪念馆、烈士纪念碑及路、桥等基础设施。
2014年12月30日,欢岙瓦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名为天台瓦窑革命历史纪念馆。
纪念馆修建记
71岁的林陈林是天台瓦窑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他撩起蓝色的短袖制服,露出左边侧腹部,是一条近10厘米的伤疤。记者问起伤疤的来由,他微笑着,没有说话。直到旁边的人重复问题,他才予以回答。
去年,林陈林开着电瓶车,快要驶入瓦窑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路口时,刹车失控,他连人带车摔下山路,留下侧腹部这块伤疤。同时,他的左耳受伤,听力几乎为零。
从1981年开始,算上林陈林在内,天台一共5位革命先烈的后人,组成“五人小组”,开始收集史料,修建瓦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仍然健在的,只有林陈林和75岁的王传泥,石义均、周良前、齐席珍三位均已离世。
“当初,我们每人拿出360元,作为启动资金。1981年的360元,可不是小数目,一两百元能在县城买一间地基了。”王传泥感叹道,林陈林点点头,仍是一脸微笑。
经历岁月的变迁,当年发生“平粜斗争、赎当杀朱斗争、二五减租斗争”等大事的瓦窑,文物稀少,旧址破败,缺少一座爱国教育基地应有的硬件、软件设施。“五人小组”凭着1000多元的启动资金,开始广泛征集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其中,以林陈林出力最多。
无论是得知烈士后人的消息,还是有了文物的线索,林陈林就会果断行动。他曾只身一人,跑遍天台各个偏远山村,访问烈士后人,将烈士尸骨聚集到瓦窑安葬。如今,瓦窑烈士墓共埋有80多位烈士。
2011年7月,他去了沙坑村,看到石义苗家旧屋倒塌,屋内有一只瓦壶、一只小饭桶、一个毛竹罐,准备捡拾来放在纪念馆内。随后,他看到一个文书盒,里面包着黄绸布,布里面是一卷草纸。经辨认,是关于石瑞芳的斗争纪录。发现这份纪录很有意义,明确了1926年至1931年共产党在天台的斗争经过,党是如何发动群众的,如何建立武装的,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展了什么活动,召开了哪些会议哪些同志参加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这份“石瑞芳斗争纪事”文稿如今也收藏在瓦窑纪念馆。馆内还藏有例如“中国浙南红十三军游击队大印”等珍贵文物,详细记录了在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天台共产党开展斗争的经过。
1928年,党中央决定从和平发展转向武装斗争,发动群众反对地主豪绅与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斗争必须要有合适的基地,中共中央派卓兰芳带领省地特派员龙大道、管容德来台州,由周炳文(欢岙人)陪同视察地形。因为瓦窑有很多优势,被选为党斗争的基地。此后,天台共产党的活动大多在欢岙开展,如天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大的一次武装斗争“桐柏暴动”,指挥部就设在瓦窑。
规划登山步道,拓宽主通道,今后去瓦窑纪念馆更方便了
2014年,距离林陈林等人自费收集史料,整整过去33年,瓦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并更名为瓦窑革命历史纪念馆,拥有烈士墓、多处革命会址、事件遗址等。林陈林不仅成了馆长,还是纪念馆的解说员,微笑着迎接每一批客人,用因为听力衰退而不自觉高八度的嗓音说着红色历史。
天台县政府对瓦窑纪念馆的修建工作充分肯定,采取“公助民办”的建设方针,不断进行新的规划建设。
“这一张是我们和县体育局一起规划的登山步道规划图,我们计划在修建完这条绿道后,让更多的人沿着革命者的脚步,体验当年的战斗路线,同时锻炼身体欣赏风景。”林陈林告诉记者。
当年,天台革命选择欢岙地区为大后方,就是因为身处群山深处的欢岙隐蔽性强,易守难攻。这些当年充满战略性的优势,在当下转换成了绿色的旅游、锻炼资源。
今年1月,全长一公里的水泥路面拓宽工程又破土动工,计划将在八一建军节完工。这段路由天台瓦窑革命历史纪念馆多方筹资后,投资45万元修建。
林陈林告诉记者,原来的主路,路面设计标准仅为准四级公路标准,宽度3.5米,因为建成时间长,加上瓦窑红色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进出车辆不断增多,会车矛盾越来越突出,经常碰到两车相会无法通行的尴尬境地。新路路面拓宽至6米,局部路段将拓宽至7、8米,解决交通“瓶颈”制约。完工之后,这段路将是通往天台瓦窑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主通道。
“路修成后,将会有更多的游客进入瓦窑,重读当年的历史。”林陈林说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