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过后的金清大港,已透出几分秀丽。 吴敏力 摄
浙江在线12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邓国芳 市委报道组 周旻澍 吴敏力 通讯员 毛庆超)省治水办日前公布,位于金清大港最末端的省控路桥金清新闸断面,水质已连续3个月以上稳定在Ⅴ类。加上下移的省控温岭新河断面,水质自今年1月起就稳定在Ⅴ类,意味着金清大港“消劣大战”初步告捷。“3年多不懈努力,太不容易了!”温岭市“五水共治”办常务副主任潘华荣对此感慨不已。
“这条河承受着产业层次过低、水质基础薄弱、治污设施落后之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它的消劣之路,在全省具有一定的样板意义。”省治水办相关人士表示。
痛下决心,还历史欠账
金清大港发源于温岭与黄岩交界处的太湖山东南麓,横贯温黄平原中部,流经温岭4个重要乡镇,向东从路桥区金清镇入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岭和路桥的块状经济迅速崛起。这些低小散的产业,大多聚集在河道沿岸,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长期处于劣Ⅴ类,发黑发臭,时常出现断流,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染缸”。
“五水共治”以来,温岭和路桥两地结合“三改一拆”,痛下决心整治低层次产业,通过建设小微园,推动产业入园升级发展,彻底切断工业污染源;先后关停1634家畜禽养殖场,减少禽类164.03万羽、畜类存栏16.18万头。
在切断污染源的同时,当地加大清淤力度,不断疏通金清水系的“毛细血管”。截至今年10月底,温岭共实施河道清淤488公里,清除河床淤泥451万立方米。
今年,围绕消劣目标,在台州市级河长领衔下,温岭全面启动“百日大会战”,37位市级领导干部分别担任各条支流河长,全部在基层一线“踏河知水”。他们以水质变化论英雄,通过现场办公、密集巡河、挂图作战、比学赶超等方式,全面督工程,精准抓治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以来,金清大港温岭段48条主要支流的水质持续向好,去年新河段水质首度告别劣Ⅴ类,并从今年1月起稳定在Ⅴ类。今年夏天,新河段还出现了百余群众下河畅游的景象。
科学治水,送清流入海
“我们的目标,是一江清流送大海。”潘华荣说,秉承这种愿景和目标,温岭治水由表及里,走向核心。
今年,是温岭推进截污纳管工程的关键年、冲刺年,金清大港沿线47个村居同时展开,并于10月份全部完成铺设,由此,金清大港温岭段沿线的生活生产污水,得以全部收集纳管,输送至污水处理厂。据了解,今年前10个月,该市“五水共治”项目资金总投入达14.96亿元。
11月28日,记者来到新河污水处理站。这家提标改造后的处理站,每天能“吞”下8000吨污水,并为金清大港补给6500多吨清流。
随着治水深入,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成为当务之急。台州不惜投入重金,推进工程治水。目前,金清大港所涉的温岭市和路桥金清镇,已完成4座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若饱和运转,每天可处理11.2万吨污水,还能为河道提供大量生态补水。
金清大港后半段流经两个乡镇,南面是温岭滨海镇,北面是路桥金清镇。在滨海镇三角渡桥,可见水岸边漂着数个生态浮岛,水中设有曝气和喷泉装置,桥下放着微生物投放设备,水底更“藏”着砩石吸附降解设施。“水质变好了,我钓起过十多斤重的大鱼呢!”常来钓鱼的村民阮某说。
在上下游共同努力下,今年8月,金清新闸传来佳讯,水质达Ⅴ类并稳定至今,实现成功消劣。而金清大港的部分支流水质,甚至达到Ⅱ类,这对地处平原、流动性差的金清水系而言,实属不易。
造景惠民,促人水和谐
从滨海镇三角渡桥出发,沿着金清大港两岸的游步道,可步行穿越温岭全境,饱览这里的山水。结合“五水共治”,当地在金清大港两岸,打通和修建长达28公里的休闲绿道,供市民散步休憩。
在新河镇六闸村,有个别致的小广场,名为“‘五水共治’广场”。广场处在田园中,一条整洁的步道延展到金清大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依河而生的六闸村人,用擅长的雕刻手艺,叙说着“五水共治”的生动场景和重要意义。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南宋诗人戴复古曾留下这般诗意描述。如今的金清大港,在“碧波清流千帆过”的繁华过后,已透出秀丽幽美,令人流连忘返。
多年来执着于发家致富的当地人,在“五水共治”中,生态意识被逐渐唤醒,全民治水的氛围渐浓。在新河镇姚施村,村民们自掏腰包,购买了两条保洁船,每日打捞垃圾。在大溪镇太湖河整治中,79岁高龄的许祖巨老人穿上防水服,和党员干部一起将水草清运上岸……
“在治水护水上,要还的欠账太多了。”说起金清大港整治,温岭市委书记徐仁标直言,这场“消劣大战”,对温岭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记者手记]
人无病涉 水不扬波
邓国芳
人水和谐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在新河镇的一座古石桥上,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石桥,俗称寺前桥。石桥连接老街,南北两端建有桥亭,亭上设有匾额,南曰“人无病涉”,北曰“水不扬波”。
采访这天的傍晚,落日余晖洒在斑驳的古桥,落在汩汩的水面,美不胜收。抬头见到匾额上的题词,顿觉先人对自然万物的透彻理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巧妙把握,更有对今人的谆谆告诫。
从古至今,为除水患,金清大港历经多轮整治。直到现在,温黄平原上的人们,还在建造金清新闸排涝工程,破除这里延续千年的洪水内涝灾害,实践着先人“水不扬波”“人无病涉”的宏愿。
在建设高水平健康浙江的今天,“五水共治”关联着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通过治水,去掉脏乱差的“波”,减少疾病的传播媒介、滋生平台,可为浙江百姓营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由此而言,或更能理解,为何数百年前的新河镇人,会在寺前桥上留下如是匾额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