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6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董小易) 说好今年5月再来杭州,但阿巴斯却未能赴约。
当地时间7月4日,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岁。
阿巴斯是公认的电影大师,一生执导过38部影片,包括《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原样复制》《特写》等为中国影迷熟知的作品。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电影大师还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2014年,他受央视微电影频道和杭州市政府之邀,来杭州拍摄一部微电影。只一个照面,他就爱上了杭州,把手中的镜头对准了市井味的馒头山社区。他下榻的酒店保洁员吴大姐的日常生活细节,也成了他DV中记录的素材。
在杭州走访了不少地方之后,阿巴斯发现这里的故事太丰富了,他决定为杭州拍摄一部故事长片《杭州之恋》。这座陌生城市给了阿巴斯全新的体验。多次与阿巴斯合作过的央视微电影频道CEO、《杭州之恋》制片人王平在电话里告诉记者,阿巴斯当时说:“一个不认识的人,一个不认识的城市,杭州的外部环境与当地居民都吸引着我,就像是刚从飞机下来一样新鲜。”《杭州之恋》原计划今年5月开拍,将延续阿巴斯此前在巴黎拍摄的《原样复制》、日本拍摄的《如沐爱河》风格,围绕“爱”的主题,讲述一个伊朗女留学生在杭州发生的故事。
为了《杭州之恋》,阿巴斯先后4次来杭,走遍了北山路、吴山夜市、西溪湿地、上天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吃遍了葱包桧、炒二冬、地衣、松子鳜鱼……每次来杭州,他都拿着DV拍下市井生活的每个细节。他的镜头里,有老楼道里择菜的阿婆、树荫下打牌的老伯、小巷里骑车的男孩……“阿巴斯最喜欢的地方是小河直街,去了四五次,几乎每次来都要去。他觉得那里既有杭州老百姓的生活,也有南方特有的市井感觉。”王平说。
王平回忆,阿巴斯是一个“工作狂”,在开始拍电影之前要做大量的“采访”工作:“那时我们想带他去杭州的景点看看,但他不愿意。他说‘我不是来旅游的,我想去杭州市民生活的地方’。每天一大早他就起来工作,拿着DV到处拍;晚上整理素材,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他觉得自己已经70多岁了,每一分钟都非常宝贵,他不想浪费,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自己所热爱的电影事业里。”
在采访过阿巴斯的记者眼里,他又是一个随和、幽默的老人。他会瞪大眼睛看着记者的牛仔裤问:“你的裤子为什么破成这样,上面全是洞?”他会假装问记者的年纪,然后故意吃惊地加上20岁,说:“我还以为你已经40多岁了。”他还会调侃记者的眼镜:“你上次戴的那副眼镜,比装千岛湖鱼头的盘子还大。”
王平告诉记者,今年4月,阿巴斯被查出了癌症,一直在医院接受治疗。这让已经写好剧本的《杭州之恋》搁置了。5月初,阿巴斯给王平发邮件,带着歉意和乐观:“我一定会尽快康复,尽快推进项目。”王平相信,积极开朗的阿巴斯能够战胜病魔。王平现在的心愿,是无论如何要把《杭州之恋》拍完,把阿巴斯的遗作继续下去。
没有完成的《杭州之恋》,似乎是阿巴斯本人电影态度的写照。他生前曾引用戈达尔的话说:“现实是一部没有拍好的电影。”在他看来,导演完成的永远只是半部电影,观众利用这半部电影来设法创造自己的世界,完成整部电影。所以阿巴斯常常采用介于纪录片与剧情片之间的拍摄方式,竭力使自己的电影保持着未完成状态,用开放的表述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思索可能。
如今,大师已去,留下许多经典作品让观众继续去“完成”。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还能在光与影里,再次与他相逢。
> 链接
伊朗导演阿巴斯
阿巴斯1940年出生于德黑兰,18岁进入德黑兰美术学院学习绘画。由于不按学校规定修课而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拖了13年才毕业,其间曾拍摄影视广告短片。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1987年,他拍摄的儿童题材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获得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大奖,使他崭露头角。1997年,思考生死问题的哲理影片《樱桃的滋味》为他赢得了一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阿巴斯善于从平凡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简约的语言与深刻的观念。黑泽明称他的作品“无与伦比”,包括法国新浪潮先驱戈达尔在内的众多著名电影导演都对他推崇备至。戈达尔曾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美国电影先驱),止于阿巴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