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谋划 抓住关键 攻坚治水
日渐清澈的河水,翠绿鲜艳的岸边植物,看到蜿蜒的河道旁新修葺的沿岸步行道后,曾有记者前来走访,甚至提出了这里是否是公园的问题。
这里不是公园,但这里已然像是公园。这里是宁波市北仑区的一个“城中村”。经过这几年的持续治理,两岸的水污染企业、畜禽养殖户相继关停搬迁,河道得到整体清淤和拓宽,水质逐渐变好变活,形成了以河道为主轴、两岸绿化相衔接的生态休闲区。
这只是北仑“五水共治”的典型缩影。“五水共治”这件事情在北仑,早已至上而下成为共识。该区各部门高度重视,攻坚克难,努力把该区的建设、整治、提升打造成“五水共治”的示范工程,使得“水清岸绿景美”成为一种新常态。
北仑区党政领导以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强势推进“五水共治”。区主要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参加不定期视察活动,关注“五水共治”进度,并提出新要求;区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治水工作,召开全区“五水共治”动员大会,确定今年“深化攻坚、全面提升”的“五水共治”作战图;区人大组织代表围绕治水中心工作,开展针对性、实质性的监督活动;区政协通过专项视察、专题询问等方式,多角度出手、多方面给力,努力把治水这篇大文章做好……
除此之外,今年,北仑区还优化机构设置、整合资源队伍,将治水办、内河办、河长办三办合并,配置4名副主任,并从环保、水利、城管、住建、宣传部等部门抽调11名精兵强将,充实治水队伍!
3月的北仑,春寒料峭,春晓街道明月大闸工程施工现场正如火如荼。北仑区水利局质监站站长贺东介绍说:“这个工程总投资近4000万元,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设计流量每秒345立方米。现在加班加点赶工,争取在今年主汛期到来之前完工。”
今年是“五水共治”攻坚之年。北仑治水持续“加码”,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今年安排资金约25亿元,实施“五水共治”项目194个。同时加大对农污项目的财政补助力度,区级补助比例高达75%。
通过治水,北仑问诊产业,搭脉经济,以破釜沉舟之势,以壮士断腕之勇,以敢打必胜之念,开辟了一条转型“绿富美”的新路子。对于北仑而言,治水不仅治出了秀水美景,更治出了发展后劲。
以“治水兴旅”引领水循环,“借水行舟”发展水经济。2015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开展城市形象品质提升行动,其中小浃江流域作为三江平原塘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美丽宁波”目标的重要抓手。精心规划,全面勾勒“江南湿地,梦里水乡”蓝图。
小浃江都市田园休闲区位于北仑区、镇海区、高新区、东部新城区、鄞州区的结合处,规划提出“山水田园和谐交融的梦里新水乡”的功能定位,通过水综合治理、山体修复、转型升级村级工业、植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民居民宿等多种手段,诠释21世纪的江南水乡,将小浃江都市田园休闲区打造成为宁波都市区乃至长三角的短途旅游、度假、休闲胜地。
“我们通过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建立平衡的生态管控与发展引导,构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发展小浃江,实现生态效能最大化,环境冲击最小化。”
北仑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地结合小浃江片区资源禀赋,在生态保护下谋划发展,通过植入新功能,融入城市未来发展。同时,倡导文化复兴,在村庄营造的理念下,引导流域内的每一个村庄自治自建,恢复活力,以期实现江南水乡气质的传承与创新。
今天,以“还自然青山绿水,给百姓幸福安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五水共治”,正在加快实现北仑群众的发展普惠、幸福共享,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生态秀美的三驾马车正齐头并进,同向而行。
美丽新中河 戴光杰 摄
生态修复 创新手段 科技治水
泰山路南河位于泰山路与中河路交界处,河道水体交换不足,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前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等影响,河水富营养化严重,部分水域常年会爆发蓝绿藻。然而这样的景象现在再也看不见了,如今的泰山路南河水域水体透明度在1.5米以上,水体清澈,水草碧荫,这是北仑积极探索生态治水新模式的真实写照。
流水不腐。水体流动性差,很容易导致部分河道发黑发臭,对此,该区借“外力”巧用再生水,让河水“动起来”,以形成良好的水循环。北仑对水质较差的中小河道率先尝试“生态补水”,通过铺设专用管道,引再生水入河。目前,嵩山路景观河已被列入该区内河整治生态补水试点,所补水源来自岩东排水有限公司再生水厂,每天补水量为5000至10000立方米,已建好断头河换水泵站5座。除了利用再生水给内河补水,有关部门还通过在岩泰水系、小浃江水系等主要水系放养鱼苗,维护水体生态平衡;实行“人工生态浮岛技术”,以小浃江、东泰河、中河为主,利用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消化、分解水中污染物,实现“富营养水体”生态治理,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据统计,目前该区已人工种植水生植物8.5万平方米。
北仑区是宁波市区域经济特征鲜明、科技创新活跃的地区,依托北仑港的辐射带动,北仑区委、区政府积极推进生态立区、科教兴区。近年来,科技支撑“五水共治”风生水起。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和人才支撑,全面推进“科技治水”。
搭建治水创新平台。为进一步强化生态治理科技支撑,2011年北仑区引进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立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全面启动关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的观测研究,并开展了“水体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开发”“开发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分散式废水处理系统”等治水课题研究。同时围绕“治水”专项,该站还启动了梅山水道水质环境跟踪分析评价工作和宁波市水质研究工作,为推进区域科技治水提供基础研究和数据支撑。
实施治水创新项目。围绕治水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充分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快推进“五水共治”领域科研攻关、治水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近3年来共组织实施水和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大气、节能、节水等领域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0余项。2015年7月,围绕“五水共治”、美丽北仑建设等5个主题,与市科技局建立全市首个科技工作会商合作机制,并以此为依托,联合区“五水共治”办、宁波大学、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等,以瑞岩社区芦江流域为示范点,设计了《村镇生态化治理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集成示范》,获批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重大科技项目、市级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并被推荐到国家科技部。目前该项目五个子课题已全面启动,今年将重点就芦江流域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园林建设、生态水系建设及污水治理、低碳能源开发、垃圾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管理等开展研究。
集聚治水创新人才。为进一步满足服务“五水共治”人才需求,北仑区通过项目开发、课题研究、结对指导等形式,就治水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借智”涉水专家和创业创新人才。
探访母亲河
顶层设计 全民参与 长效治水
走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沿山大河河边,河道干净整洁,两岸芳草萋萋。来此散步的村民都感慨,整治后水清了,周边环境好了“幸福指数嗖嗖往上蹿”。
河道面貌大幅改观,这样山清水秀的场景如今在北仑很常见,这与该区在河湖管护上的创新关系密切。
年初,该区被国家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市、区),成为了宁波市唯一入选县(市、区)。以创新试点工作为契机,该区积极探索北仑治水新模式,辖区各类河道逐步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靓丽蜕变。日前,北仑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工作又“喜获”国家水利部批示,作为成功经验向各地推广。
治水贵在坚持,制度则重在落实。结合“百名支书治百河”“清水绕百村”等专项行动,去年由“河长”们带头深入一线,针对“三河”纷纷制定了一河一策方案表,让每条河都有了自己的“病历卡”。今年初以来,结合“五水共治”工作,该区又积极探索河道管理机构与“河长制”融合,推出“一河四长”,其中实行的河段长制,进一步细化河道管理,沿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实施“门前包干”,河道管护逐步走向监管网格化、巡查常态化、处置规范化。
将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的手有机结合,让北仑的治水工作更显活力。北仑探索治污设施统筹管理和市场化运维机制。落实城乡管网及治污设施一体化管理,明确了以区城管部门为牵头部门,加快农污治理设施的验收移交,并进一步细化管护方案和考核细则。积极推行治污设施市场化第三方管护,总结试点经验,扩大农污治理设施、市政管网市场化运行维护模式。
“五水共治”活动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既需要政府层面的积极引导和推动,更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和践行。治水面前没有旁观者,北仑强化机制保障,群策群力,形成了全民治水护水的强大合力。
9月24日上午,在北仑中心广场上,140多名爱水护水志愿者代表相聚在一起,共同参与了一场主题为“共推五水共治,共建第二故乡,共享碧水蓝天”的“新北仑人”广场公益倡议活动。志愿者们纷纷表示,不会在池塘河边丢杂物,要爱护水环境,一定要从自己做起;有不少带着孩子来参加的志愿者表示,家长做事小孩子也看着大人的样,从小让他们熏陶为社会作贡献,希望水环境能越来越好。
“十三五”时期,是北仑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重塑发展优势和实现再出发的关键时期,以“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高水平跻身全国县(市)区综合实力第一方阵”为战略目标,打造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品质城区,全面建设港口经济圈核心区。新的目标和方向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将给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带来挑战。接下去北仑将再接再厉,找短板、补短板,着力解决治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让北仑的“梦里水乡”成为更多人魂牵梦绕的故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