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献明:喜见清流又回归

2018-12-10 08:20:05 浙江在线 记者 施力维 市委报道组 姜伟锋

  严献明,现任江山市凤林镇镇长。2013年起,严献明主抓江山港支流卅二都溪的综合治理工作,随后一直担任该河道的镇级河长。5年多来,严献明用脚步丈量河道,克服跨省治理难题,推动浙赣边界生态环境蝶变,小镇凤林的“两山”之路越走越宽。

  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力维 市委报道组 姜伟锋)当过乡长、镇长,在基层工作20多年,严献明最难忘的是在凤林镇当河长的经历。

  一条流经浙赣两省、全长25公里的卅二都溪,从黑臭不堪到水清岸绿,倾注了他和各级河长的多年心血。

  在卅二都溪畔,严献明和全省6.1万余名河湖长一样,亲历了治水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产业转型升级,见证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11月15日,严献明(右)在卅二都溪巡河。

  / 水问 /

  清流何时重现

  1992年的春天,严献明仍时常想起。那年他中专毕业,成为江山市须江镇的一名基层干部。踌躇满志的严献明,站在办公室远望,壮阔的江山港向东奔流,生机勃勃。

  也是在那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新的春天。作为浙西南的重要门户和浙江的老工业基地,江山发展也是热潮涌动,化工、水泥、木门等特色块状经济崛起。

  年轻的严献明见证了这一切。江山港边,一根根烟囱腾起白雾,原本无人问津的荒山滩地,成为热火朝天的工业区。下游办厂,上游采砂,沿着江山港溯流而上,包括卅二都溪在内的29条支流,随处可见村民们自办的采砂作坊。在农村,农民们通过生猪养殖,找到了致富的新途径。最多时,江山有8600多家养殖场,生猪年饲养量达230万头。

  十年间,江山经济快速发展,赢得了许多荣耀:中国水泥之乡、中国木门之都、国家级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但是光环背后,是粗放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工厂废水外排,威胁饮用水安全;沿河砂石开采,破坏流域生态;生猪养殖的排泄物,给江山港带来了近70%的污染因子。

  此时的严献明,已从镇政府一名办事员,成为干练的东门社区党总支书记。严献明发现,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东门社区,几乎每月都有居民反映工厂直排污水,抱怨上游养殖废水污染河道。

  “要发展还是要生态?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当时确实陷入了困惑,不知道如何抉择。”严献明说,就在那个时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提出,就像拨云见日,为基层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严献明说,从那时开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理念逐渐普及,省里通过“811”行动,在八大水系开展污染整治。江山港是钱塘江源头,属于重点治理的河道。但江山港治理后,总是好景不长,污染极容易出现反弹,陷入了反复治、治反复的怪圈。

  当时,一些支流河道污染严重时,会有三种颜色的水流。红色的是工业污染废水,黑色的是生猪养殖污水,黄色的则是砂石开采搅起的浑水。

  “环保防治工业污染,水利监管砂石开采,农业部门处理生猪养殖,河道治理看上去谁都有责任,事实上谁都可以推卸责任。”严献明认为,治水机制上的缺陷,导致河道治理难以责任到人,无法形成治水合力。基层水环境治理陷入瓶颈。

  不止在江山,2013年前后,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全省八大水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黑臭河、垃圾河四处可见。2013年8月,瑞安有市民悬赏20万元,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

  / 巡河 /

  河长跨省治污

  凤林镇全貌。

  为破解治水难题,一场聚焦转型发展,涵盖“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行动席卷之江大地。2013年底,浙江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河长制。

  就在这一年,严献明调至浙赣交界的凤林镇工作,并有了一个全新的职务——河长。在江山,由市长担任江山港干流河长,各级乡镇有关负责人担任支流河长。河长是河道治理的第一责任人,乡镇间交接断面每月考核,不达标就会被约谈问责。

  基层工作20多年,严献明从未感到如此大的压力。第一次在卅二都溪巡河,严献明花了1个小时,从凤林镇一直走到江西的东阳乡。他急得直挠头:河床里的养殖污染物沉积了10多年,上游来水黑臭难闻,这河可怎么治?

  河长制明确了河长的责任,也赋予了河长统筹部门、综合施策的权力。

  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猪。严献明从卅二都溪最大的污染源生猪养殖入手,治理岸上污染。他请求市级河长召集农办、环保、住建等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整治关停一批散乱污的养殖场。对于规模化程度较好的生猪养殖场,联合执法组要求其通过工程化治理和生态化改造,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后,予以保留。

  对于腾退的生猪养殖户,严献明按照省、市相关政策积极引导转产转业。不少养殖户起先意见很大,但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转型种果树、开办农家乐,不仅生活环境改善了,收入还不减反增。

  “下游治水,上游污染,功夫白费。”严献明说,在凤林当河长最难的还是协调跨省治水。卅二都溪上游有12.5公里在江西省境内,其中流经上饶市广丰区东阳乡龙溪村的占了大半,村民生活污水、化工企业废水,都汇入下游的卅二都溪。

  为彻底剿灭卅二都溪的劣V类水,严献明一次次跨过省界,来到东阳乡协商解决办法。2017年,他请来东阳乡干部群众,到江山、龙游等地的美丽乡村实地考察。目睹“治水造景,美村富民”的景象后,东阳乡干部决定和凤林镇密切合作,建立联动治水机制。

  “到浙江考察时,第一次见到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很新奇。它既能解决实际问题,还很美观。”东阳乡龙溪村村干部周季花说,村里很想引进建设,但苦于找不到专业的工程团队。

  严献明得知消息后,立即请来专业团队,帮助龙溪村截污纳管,建造湿地。龙溪村结束了长久以来污水直排的历史。村里的治污工程,还成为了广丰区的标杆。“凤林镇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上的探索,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东阳乡的一名乡干部,主动加入凤林镇的河长工作群,交流治水经验,共护一湾秀水。

  / 蝶变 /

  山乡点亮未来

  从臭气熏天的一江黄水,到如今处处可取用的Ⅱ类水,生于斯、长于斯的凤林百姓,深刻感受到了环境治理带来的变化。

  但对于严献明来说,他既是凤林的河长,更是凤林的镇长。利用好来之不易的环境治理成果,使之惠及更多百姓,是他和镇里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落后产能要淘汰,污染项目不能进——既要保护好凤林的清丽山水,也要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走在卅二都溪边,严献明一直在思考。2016年,凤林“光谷小镇”成功入围省级特色小镇的创建名单,让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由正泰新能源投资、华东地区最大的200兆瓦光伏电站农光互补发电项目,正在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该项目年发电量达2亿千瓦时,可实现收益2.2亿元。

  光伏产业在带给企业效益的同时,也“照亮”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镇里将无污染的太阳能发电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打造现代农业园,在园区内种植芍药、覆盆子等中草药,形成集太阳能发电、花卉观赏、水果采摘为一体的综合型光伏产业集聚地,亩均收益约10万元。附近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中草药种植,实现了增收。

  严献明每周巡河的卅二都溪,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总投资22亿余元的江山港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全面铺开,其中就包括卅二都溪的景观提升和打造。

  今年,严献明拿着工程效果图常常往江西跑,他和东阳乡的干部商量,要把浙江一侧的绿道和江西一侧的绿道连起来,“用贯穿浙赣两省的绿道串起跨省的乡村旅游线”。

  凤林镇已经和紧邻的广丰东阳乡、仙岩镇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书,参与的8个村在治水护水、乡村旅游、文化交流等开展全方位合作。今年农历三月初三,浙赣两地的村民就在凤林镇南坞村举办了热闹的庙会。有许多游客在浙江一侧的凤林镇赏玩花海之后,沿着溪流到江西一侧的龙溪村吃农家菜。

  严献明说,8个村虽然分属两省,但山水相依,文化相通,通过抱团合作,完全可以把美丽风景转化成美丽经济。

  站在凤林镇中岗村的山坡上,望着连绵起伏的光伏电板熠熠生辉,四周金色旱稻、白色芍药随风摇曳,严献明仿佛看到了山乡的未来。在他看来,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与凤林的绿色发展之路正相契合。

  绿色发展天地宽

  记者 施力维

  改革开放40年,浙江遭遇过成长的烦恼,粗放式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的加剧,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契机。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处理中,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浙江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浙赣边界的小镇凤林,通过河长治河,守住了一湾碧水,引来了绿色产业,百姓收获了满满获得感和幸福感。放眼浙江,这样的故事正不断上演,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河长制从浙江走向全国并非偶然。十余年来,浙江把“两山”理论转化为具体而又丰富的实践:启动“811”行动,全面整治环境污染;“五水共治”,以治水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一系列重拳实招和制度创新,之江大地山河重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受惠于绿色发展,浙江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之江大地各处正向着全域秀美、生态富美、景致精美、心灵之美、合作共美、康庄健美的目标迈进。

  事实不断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咬定“青山”不放松,浙江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