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16日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时下的浙江大地,正在掀起争做“最美浙江人”的热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育文明有礼的最美浙江人”,通过“推进最美风尚培育行动”“实施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等,为浙江继续构筑“道德高地”。在省两会上,“最美浙江人”成了许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词”。
最美基石
聚焦“关键小节”
浙江历来注重以先进典型引领道德风尚,用榜样力量温暖启迪人心,“最美现象”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认为人民的精神状态和综合素养是至关重要的。”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会主委罗建红说,综合素养的提高关键要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文明好习惯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罗建红委员说,好习惯的养成,要聚焦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关键小节”,他最关注的是“垃圾分类”和“文明就餐”。“将自己的生活垃圾分类,看上去只是一件小事,实际关乎到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等诸多社会问题,应尽快真正落地落实。”罗建红委员说。
说到“文明就餐”,据罗建红委员日常观察,一些人在餐厅大声喧哗、点菜铺张浪费,这背后的症结是不注重他人感受及过度好面子。
好习惯养成要从青少年做起。省人大代表、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专题部主任周圆说,2016年,他们办起一份以大德育为特色的教育周报《树人导报》,全市50万名中小学生人手一份。“公民道德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青少年是最重要的一环,我们办报的宗旨,就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校园、家庭和社区,从一点一滴文明素养的小事做起,培养‘最美小浙江人’。”周圆代表介绍说。
最美之风
让“盆景”变“风景”
中华文化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这些都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厚重的历史传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文明有礼的最美浙江人’。浙江的文明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比如杭州斑马线让行成为全国的标杆。文明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没有人的参与,就没有文化。”省政协委员、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院长邱高兴说。
在浙江,现代志愿服务体系的逐步壮大和完善,让“最美”形成“种子”随风飘扬、处处生根,使“最美现象”从一株株“盆景”发展成为一片片“风景”,持续释放巨大的正能量。
省政协委员、团省委副书记王慧琳手中有一份数据:浙江省有1565万注册志愿者,35周岁以下741.8万名;2019年,有20.1万名志愿者服务社区,其中35周岁以下占47.1%。
“健全现代志愿服务体系,给我们指明了培育最美浙江人的方法和路径。”王慧琳委员说,擦亮“志愿服务”这块金字招牌,成为团省委等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次,她所在界别提交的提案就是《大力引导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倡导在社区成立家长志愿服务队和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大手拉小手”亲子服务示范效应。
最美风尚
弘扬文明新风
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浙江儿女正阔步前进,努力成为精神富有、心灵丰盈的“最美浙江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项战略工程,成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有力保障。
去年10月,开化县被列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省人大代表、开化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伟刚告诉记者,从2018年4月起,当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融入自身特色元素,建立形成“1+36+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制定99个主题实践个性清单,实行“常态派单+个性点单”,形成了一套激励比学赶超的实践制度。
“围绕‘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理念,开化县用‘看得见的载体’实现‘看不见的教化’。”张伟刚代表说,文明实践要深入人心,首先要接地气。例如,当地形成了“姚家发布”“说说翁村”等16个包括现场解读、视频发布、微信传递等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布”,用乡音翻译大道理,用家常话解读新政策,把新闻发布会开到村里,把矛盾化解在沟通中。
在推进“乡村发布”工作的同时,开化县还结合县情创设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模式,有以思想道德、弘扬新风、遵纪守法等六大类为标准的“文明体检”,有以“一杯清茶敬宾客、一桌好菜宴宾客”等“七个一”礼仪规范的“乡村礼遇”,还有以子女孝亲清单、空巢老人关爱清单为内容的“乡村比孝”。通过抓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乡风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一约三会”制度建设,倡导家宴简办等移风易俗工作,把乡风文明和有效治理有机结合。
“从开化近两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新时代文明实践首先要做好统筹,把各项资源整合起来,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合力;其次要将服务群众和基层治理相结合,既服务群众的所需所盼,又在服务过程中通过调动群众积极性、搭建沟通平台、创设治理载体等,为提升乡村治理提供经验。”张伟刚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