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在运动员村 潮新闻记者 曹坚 摄
在杭州亚运村建设有限公司入口处,有一幅近5米长的亚运村筹办工作计划示意图,用不同色块、黄豆大小的文字标注着亚运村筹办18个月期间的重要节点,巨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
“这些早就都印在我脑子里了,想忘都忘不掉。”身兼杭州亚运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亚运村运行管理中心副指挥长等多职,分阶段编制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是陈晓的工作之一。表彰大会前两天,她才有时间整理亚运期间的运行计划书,“前前后后更新了5版,堆起来足有一米多高。”
亚运会闭幕,陈晓的头衔变成了“顾问”。“亚运会可能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次冲锋在一线了。”2024年3月,她就到退休年龄了。
在高光中退场,她觉得自己无比幸运;退场前还能为团队的前进做一次“托举”,她亦感到幸福。
在陈晓的办公室里能远远看到彭埠大桥,大桥北面是钱江新城,南面连着钱江世纪城。
桥梁所跨越的距离,是一座城市重构空间格局的刻度。
落到个体身上,则是不同的人生体验——这座桥,连接着陈晓职业生涯的两段高光时刻。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陈晓是原杭州市钱江新城投资集团的G20工作部部长兼杭州国际会议中心负责人,“大金球”是B20的主会场,她与团队全程参与服务保障工作。
另一段高光,则属于亚运。2021年底,陈晓转入亚运时间。“即使睡觉,床头也放着对讲机,随时待命。”赛时她是亚运村行政条线的分管指挥长,场馆运行、机要综合、财务审计,一肩挑多职,“最怕半夜对讲机响,它一响肯定是大事。”
赛后,国内外媒体评价杭州亚运会是“史上最好的一届”,但陈晓说,所有的最好,“最初都是从‘看见世界’开始的。”
比如,世界级赛事的服务供应商为何需要提前一两年确定,因为考虑到食材安全,凡是送进运动员餐厅的动植物原材料都需要从幼崽、幼苗期就按规范培育,以排除外因影响;各国运动员的就餐习惯和就餐时间各不相同,什么时候供餐、供多少,经历过世界级赛事的餐饮服务团队要心中有数……
正是因为准备得足够细致,陈晓们才能目标明确向前冲刺。
从超长筹备期,到赛时保持24小时全天候运作,再到赛后撤场收尾,陈晓所在的亚运村运行管理团队是所有亚运会保障服务团队中“待机”时间最长的。
“直到今天,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陈晓说,高峰期时仅负责综合协调的办公室就有100多人,随着赛事结束,各项工作陆续收尾,现在还剩下30多人。正说着,一街之隔的楼里传来机器作业的声音,那里赛时是亚运村媒体人员餐厅,赛后要恢复成社区邻里中心,正在拆装设备。
陈晓眼里熟悉的风景正在一点点消失。“杭州亚运村就是按‘可逆施工’方案来的。”她笑着说,赛时的运动员村餐厅如今已完成撤场,将恢复成学校校舍,“什么时候亚运村完全变成了居民社区,我们的工作就真正完成了。”
从赛前到赛后,将近3年的漫长“村里时光”,最难忘的是什么?“这条路!”陈晓指着眼前一条不起眼的道路,这条路从亚运村欢迎中心通往运动员村,描画着她记忆中最美的故事。
那时亚运村刚刚从亚运会转换至亚残运会,前来参赛的残疾人运动员第一天抵达。
“50人的团队可能有500件行李,我们一下子傻眼了。”陈晓说,事先他们没预计到残疾人运动员的行李件数会如此之多,且多数为大件行李,还包括轮椅等辅助器具,安检过后行李入村,但搬运车明显不够用,怎么办?“我们抽调各中心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们一起接力,用流水作业的方式,把行李一件不落地送到了运动员村。”
那段视频被人拍下,走红网络,成为亚残运会期间村里的“最美流水线”,也成了陈晓眼中的“最美风景线”。
赛时的忙碌散去,如今这条路上除了时不时开过的作业车辆,少见行人。
“但在我眼里,这里仍然到处是杭州亚运会的痕迹。”陈晓笑起来,她说路口的红绿灯还是“三小只”的模样,还有运动员公寓楼下的灭蚊灯也原封不动保留了下来,“还有我们经过亚运会‘练兵’的团队小伙伴,正打包行李,准备去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将在那里召开,他们要去分享杭州亚运会的运行经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