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海风吹拂过大年

字体:
—2023—
01/24
17:40:30
2023-01-24 17:40:30 来源:浙江宣传

  凛冽的西北风,掠过冬季的东海洋面,吹干了渔船窗口挂满的各色鱼鲞,也拨动了渔民归乡的心。

  随着一声声汽笛的蜂鸣,浙东地区的洋面上陆续响起发动机的马达声,形成了千帆归航的奇景。

  此时正值冬汛期,而渔民们甘愿放弃冬汛收入,不约而同地齐齐归航,只为同一件事——回家过年!

  对渔民而言,“年”与农闲无关,与休渔无关,只与家人有关,与幸福和团圆有关。

  离岸捕食,靠岸生息。

  孤身海上漂泊了一年的渔民,对过年有着最朴实的理解:无论此前历经了多少风风雨雨,收港过年必定是这一年最温暖的句号。把辛苦奔波留在去年,留给新一年的,是整装待发、重新启航的勇气和希望。

  一

  无论走向多远的深海,只有独属于家的味道熟悉而顽固。

  年夜饭,就是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里约定俗成的“礼”。渔民们急着赶在年三十前进港,只为赶上那顿象征团圆的年夜饭。这顿饭,是渔民记忆深处无法割舍的家的味道。

  渔船春节前回港的最后一船渔货,往往概不外售,这是大海对过去一年辛勤劳作者的慷慨馈赠,是渔民们留给家人的新年礼物,也是烹制年夜饭的鲜美食材。

  在张爱玲眼中,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鱼。她在《小艾》中写道:“过年的时候吃年夜饭,照例有一尾鱼,取‘富贵有余’的意思。”

  在渔家人看来,鱼同样是饕餮盛宴上绝对的主角。

  带鱼,是年夜饭上的“团宠”。油煎,焦香乍泄;红烧,咸鲜兼得;清蒸,细腻湿润。熏鱼,是年夜饭冷盘的“带头大哥”,经过腌制、初炸,再用小火慢烹,并不断裹上糖醋酱汁,酸甜爽口。

  黄鱼,是舟山老百姓年夜饭餐桌上当之无愧的C位,或做雪菜黄鱼,或制松鼠黄鱼,或烹网油黄鱼。当黄鱼摆上餐桌时,鱼尾必定朝向房门。形似黄金,招财进宝;鱼贯而入,年年有“鱼”。

  吃鱼,也有“规矩”。一面鱼体的鱼肉吃净后,绝不能直接翻身,也不能口吐“翻鱼身”之言。因为渔民终年四海漂泊,跟他们一道风里走、浪里行的船堪称身家性命,最避之不及的就是“翻船”事故。

  觥筹交错间,难得归家的渔民们和家人诉说着一年的辛劳,在海上的付出和收获不着痕迹地投射在食物上,化作和家人共同分享的鲜美滋味,余味无穷。

  新年的第二天,渔嫂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制作出海人的下饭菜——鱼鲞。

  阳光与盐携手,干燥与腌制结合,加快了鱼肉的干燥速度。不见烟火的烹调,酿造出“新风鳗鲞味胜鸡”的鲜美味道。

  渔嫂们把关切与牵挂融入食物,盛进餐盘和行囊。同样放在食物里的,是对新年的朴素祈愿:日子红火,家人齐整,丰满(“风鳗”)圆满。

  二

  海上风云多变,却源源不断地送来至味珍馐。感恩大海,是世代渔民对汹涌汪洋的敬畏之心,更是他们尊重海洋的千古传承。

  “谢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在舟山等传统渔区,渔民“谢年”不仅要在家感谢祖先长辈过去一年的保佑,还要在渔船上祭祀海洋,感谢过去一年的馈赠,祈求来年海上平安、一帆风顺。

  在数千年向海谋生的历程中,渔民们有着独有的“谢年祭海”风俗仪式。时间,要选过年前夕的黄道吉日,还得算好选好涨潮的时辰,讨一个水涨船高、万事大吉的好彩头。

  在甲板上支起八仙桌,摆开祭海物品:中间摆上猪头,它嘴里咬着猪尾巴,寓意有“头”有“尾”;八仙桌上按东荤西素的方法,摆放公鸡、大鹅、大黄鱼和年糕、包子、豆腐,荤菜的头都要朝外祭拜海洋,素菜多为白色,寓意白银进舱;桌沿依次排放五色干果和谢年糕饼,以求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待一切准备妥当,潮水也已涨满。船老大点燃香烛,持香朝天三拜,高声祈福:“祈求海龙王海不扬波,风调雨顺……”接着,船员们到船头点燃三支炮仗,象征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撒福”,祭海最后一个环节,船老大从每盘祭品中割下些许,连同黄酒一起泼向大海,承诺来年的收获将与大海共享。

  除了“谢年”,渔家珍视的另一项新春习俗便是“守岁”。祖籍宁波的冯骥才先生认为,“守岁”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人们的生命情感,更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浙东地区的渔民在渔船上守夜亮灯,是渔民对“第二个家”的眷恋,也是大陆传承千年的守夜习俗向海岛传播的缩影。

  除夕之夜,陪着船老大一同守岁的是老轨(轮机长)、出网(负责撒网)等船员,那些大风大浪里同船共济的情分,早和血缘一样深厚。随着几声汽笛,渔船船灯次第亮起,这船连着那船,数十里渔港一片灿烂。

  渔火守夜,祭海谢岁,海岛渔民从未忘记低头询问脚下的波涛,始终把对海洋的眷恋和景仰系于一心。

  年复一年的感恩,为的是长久的赓续、世代的平安。

  三

  每到重要节庆,江南水乡的百姓最爱搭上乌篷船,去体会独具风情的社戏文化。而在浙东的海岛渔村,千百年来也传承着庙戏风俗。

  也只有在新年时分,往日略显冷清寂静的渔村才能显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待大年初一火热的“开门鞭炮”声散去,渔村百姓便自带板凳,纷纷涌入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庙戏台。每天,越剧折子戏轮番上演。

  庙戏的剧目讲究“吉利”二字,主角尚未登台,“福禄寿三星”“财神送元宝”“八仙庆寿”“蟠桃会赴宴”等开场小戏的锣板便已铿锵激昂地敲打起来。

  到了正戏环节,才子佳人的传统戏码固然不可少,但海岛渔民更偏爱的是“敖广登基”“龙王嫁女”等海上的传说故事。而在台子之外,难得回家的渔民们也享受着独属于自己的渔俗节目,欢快轻盈的渔鼓舞、豪迈高亢的渔工号子、刚劲有力的舟山船拳、诙谐幽默的跳蚤舞……

  待到开船捕捞前,舟山嵊泗等地的船老大们还会邀请舞龙队,在渔港进行一场精彩的表演,祈求平安和丰收。之后,舞龙队还会走街串巷“拜门”。家家户户都乐意开门迎龙,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新春祝福。

  或许是古人偶然的巧思,或许是年年相似的心愿,海洋元素被萃取、凝缩,成为渔村节庆里的祝福使者。这是古老而鲜活的风俗,有汇聚人心的力量,它携带亲人的感念和温暖,潜行于每一个归乡游子的日常。

  四

  农耕牧渔,天有其时。陆上的农耕尚有春秋两季的耕作期,海上捕捞的最佳汛期往往只在冬季。为了抓住黄金捕捞期的尾巴,渔民的新年也会匆匆一些。

  每到初五前后,许多渔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开春第一捕”。

  他们于波涛起伏中归来,为的是珍贵的温暖团圆。而为了下次更美好的相聚,渔民们在热闹的烟火气中再度启航。

  这一去,面对的便是未知的茫茫大海。

  国人出海的历史由来已久。对于老百姓而言,过去出海捕鱼更多是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曾经,浙东沿海的渔民划着简陋小舢板向大海讨生活,与风雨为伴、与海浪搏击,把命运交给了老天爷。

  如今,当年的小舢板早已升级成了设施齐全的大渔船,随着GPS和气象预报系统的普及,海上捕捞有了更好的安全保障,渔民们的生计也早已不成问题,但他们对大海的感恩之情、敬畏之心却始终如一。

  “爷爷唱鱼儿呀水里跳龙门,奶奶唱鱼鲜有味道十八鲜……”在开捕渔歌声中,渔船纷纷扬帆起航,海面上再次上演了千帆竞发的奇景。

  团圆,抚平了渔民漂泊一年心中的疲惫和块垒。纵使海上生活充满风浪,渔民也总愿意把信心交给明天。

  带着家人的祝福和希冀踏上航路,新的一年怎能没有期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楼怡霖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