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被“梗”住的表达

字体:
—2023—
02/06
09:00:00
2023-02-06 09:00:00 来源:浙江宣传

  如今,我们的表达中充满了“梗”。

  有没有发现,在身边,“yyds”“绝绝子”“栓Q”不绝于耳,大家造梗、抛梗、接梗,玩得不亦乐乎。一句“笑死”终结尴尬,一张“狗头”无声胜有声,一个“害”表达无奈......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人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变得表达焦虑。《中国青年报》曾对2002名受访者做过社会调查,76.5%的人坦言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信息爆炸时代,当一个个网梗如疾风骤雨般袭来,我们从互联网语料库中摘取精妙表达的同时,还应该有哪些深层思考?

  一

  梗的产生是网络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与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密不可分。

  从BBS到微信公号,从看图说话到短视频时代,各大媒介平台都呈现出重视频、图片,轻文字的特点。伴随着信息交流方式的改变,见多识广、情感丰富的网民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创造出段子、表情包、流行语等各种梗。

  各式各样的梗,通常都具有诙谐、幽默、新奇的特点。有的是方言谐音,有的是对日常生活的总结,有的是对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还有的纯粹是词语的拆分重组.....

  热词的背后,是网友们回应当下现实社会的表现。他们通过这种不谋而合的“暗号”表明立场,拉近与自己相似的人。尽管“友友们”不见面,但由于熟悉的语言风格达成心照不宣,获得了相同群体的情感共鸣。

  从某种角度来说,梗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它们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实际,为语言的传承注入了活水。比如“网红”“脑洞”“脑补”等网络流行词就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特有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

  不过,梗在发展过程中,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有些梗在“变异”过程中,对原有的词组和汉字进行了改造。从“喜大普奔”“十动然拒”“人艰不拆”到“awsl”“xswl”“dddd”,这些梗,无疑影响大众对汉字的准确认知;更有部分网友为博取眼球,借助特定事件强行造梗,出现了低俗价值取向,比如“xx一时爽,全家火葬场”“三年血赚,死刑不亏”等烂梗。

  这些梗,平时图一乐呵,说一说或许无可厚非。但当它们成为小学生作文的高频词,影响到人们组织文字逻辑、自如表达观点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二

  诚然,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使用起来亲切可感。但更应该看到,过度玩梗或将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首当其冲是让我们变得笨口拙舌,出现“文字失语症”。一方面,当网梗说多了、用多了,我们便不自觉被其所搭建的“信息茧房”环绕。满脑子网络流行语、表情包、拼音缩写,在真正需要使用规范语言汉字的时候,想说却不知如何说,陷入“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窘境。

  这实际上就是表达能力的退化。置身不同场景,面对不同对象,如果只有一概而论、大差不差的表达,极易造成词不达意。比如,草莓好吃是“yyds”,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会被掩盖,我们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就会被消弭。

  某些梗还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看似可以指代一切,其实什么也指代不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被“梗”住的表达更多是网民情感宣泄的出口,代表什么意义其实没那么重要。一旦新鲜感过了,情绪阈值被拉满,更令人亢奋的新词就会诞生。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语言的枯萎。

  比如,有人戏谑,面对黄昏水波和夕阳西下的美景,满肚子搜罗不出一句能直抵心灵的赞美,最终以“绝绝子”草草收场,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早已被抛之脑后。

  另一方面,通“话”膨胀伴随过度玩梗而出现,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壁垒。网梗的代际鸿沟正在加剧分化,早已不是以10年、5年计,而是以3年甚至1年计算。就算是一代人,对同一个梗也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emoji的“微笑”表情在父母辈看来代表高兴友善,而年轻人往往用来表示“皮笑肉不笑”“冷笑”,出现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比如,一些拼音缩写就有多种意思,这类“猜谜”的表达方式,给日常沟通造成极大困扰。

  此外,过度玩梗就像在吸食新型大脑“毒品”,让我们逐渐丧失思考力。

  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大脑将观点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经过讨论交流,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习惯使用网梗,一定程度上侵蚀语言组织能力,消磨遣词造句、深度思考的耐心。脱口而出的语言,省却了大脑编码处理的过程,就会变得空洞粗粝,让我们一步步沦为“失语者”。

  三

  最近,一位好友向笔者表达了“文字恐慌”,说看完电影《满江红》想发个朋友圈跟大家推荐,却突然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去描述,思来想去缓缓打出“哎呀,就是那种......你懂我意思吧?”最终还是删了没发。

  这不是个例。在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如今吸引了35万成员集结,每天都有组员提出“求25岁生日文案”“如何形容一朵花?”等类似求助。他们通过诗词分享、语句练习、总结归纳等方式,想方设法摆脱对网梗的依赖。

  这也启发我们:面对被“梗”住的表达,面对“失语症”,是时候应该做点什么作为应对了。

  拯救被“梗”住的表达,需要主观努力。刨根究底,只会用“梗”还是由于“存货”不够。只有坚持阅读经典,才能从中汲取养分,重新找回语言审美。传世名句经过大浪淘沙,散发永恒魅力,比起“emo”“哈哈哈哈哈哈”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无疑能够更好激发感受力和想象力。

  除了阅读“输入”,还应练习有意识“输出”。有专业人士认为,语言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它是一种受思维支配、有活性的、需要保持训练才能自如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从名句中积累了语料、培养了语感,还得用心去体会自身感受,多思考、勤表达,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莫让网梗当了“嘴替”。

  有时候,适时跳出互联网的“一亩三分地”也是不错的选择。远离电脑、手机,用心感悟现实生活,把玩游戏、刷短视频的时间花在认真生活上,用情真意切的生活化语言替代虚拟空间的“网言网语”,必定会发现另一番天地。

  而网络平台也应强化“把关人”角色,坚决抵制恶搞的烂梗,从源头上规范网络语言。事实上,管理部门近年来已出台诸多规范,加强正向引导,让网络空间越来越清朗,为我们筑起了“防波堤”。

  说实在的,我们并非反对说网梗,只是认为应该更关注被“梗”住的单一表达。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意蕴无穷。从诗词歌赋到经典佳作,一字一句都有故事。只要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表达,那煌煌浩瀚的文字密林中,还有更多精彩值得你我细细咀嚼、细细品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