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治愈系作品魅力在哪里

字体:
—2023—
03/10
11:40:48
2023-03-10 11:40:48 来源:浙江宣传

  前段时间,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靠“治愈之旅”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

  这部剧讲述“北漂”青年许红豆由于闺蜜去世而深受打击,决定辞职去云南散心,最终在旅途中收获爱情、友情,并重拾生活勇气的故事。

  电视剧已完结一个多月,但网友意犹未尽。相关话题微博阅读量突破50亿次,豆瓣评分高达8.6,还引发了拍摄地的旅游热,《人民日报》等称其“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从《你好生活》《奇遇人生》等慢综艺口碑爆棚,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等治愈类书籍长期占据当当销售榜前列,再到《去有风的地方》等主打治愈的影视作品越来越火……面对日益扩张的“治愈系版图”,不禁要问:此类作品,魅力何在?

  

  治愈系作品,是一种以治愈人心、缓解心理疲惫为目的的创作,包括图书、电视剧、电影、综艺等。这类作品聚焦生活细节,关注现代人的内心和成长,展现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联结。

  笔者观察大众愿意买单的治愈系作品,一般有以下特征:

  一是定位介于说教和娱乐之间。知识点太多难免成了心理课,娱乐性太强就可能滑入庸俗。此类作品正好取其中间值,既是轻松愉悦的下饭小菜,也能给受众带来启发。

  二是角色接地气,更关注普通人生活。动画片《中国奇谭》中任劳任怨的小妖怪、图书《被讨厌的勇气》中为人际关系所困扰的青年、漫画《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中没能成为煎蛋冠军的阿猪……作品的主角无一例外都是你我他,他们的生活也正是我们的生活。

  三是叙事方式节奏较慢、更情感化。如果说《狂飙》是用紧张刺激的剧情激发观众肾上腺素飙升,那么《去有风的地方》就是在燥热的夏夜用习习微风拂过观众的脸庞。剧情没有大起大落、情感没有大喜大悲,舒缓、温和的基调,正是这类作品的特色。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不就是“心灵鸡汤”吗?笔者认为,两者虽都能给受众带来心灵慰藉,但不能混为一谈。

  一方面,心灵鸡汤多刻意忽略生活的复杂性,偏好阐述表层的大道理,缺少具体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治愈系作品的素材多来源于生活,在表达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时,思考相对更深入。

  另一方面,两者作用机制不同。心灵鸡汤往往直接刺激人们的情感,但大多看完即止,难以激发持久的驱动力。而从治愈系作品中,受众通过体验角色在困境中成长,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认同感更持久。

  

  从人群上看,治愈系作品的拥趸多是“90后”“00后”,他们为何愿意买单?除了这届年轻人爱“冲浪”、爱分享外,从心理上看还绕不开两个词:焦虑和孤独。

  先说焦虑。不可否认,当代年轻人正被各种焦虑裹挟,正如有网友形容自己:白天愁工作,晚上愁生活。

  比如,社交软件铺天盖地发展,在带来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焦虑。“35岁危机”“机器换人”等淘汰预警,就像悬在年轻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多少催生了竞争性“内卷”;网络上很多“报喜不报忧”又真假难辨的帖子,让普通人对比现实中的自己,感到了较大的心理落差。一边是压力,一边是深思,或许很多人本来想睡前刷刷手机放松,却反而焦虑得难以入眠。

  再说孤独。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社会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以家族为核心的“熟人社会”到以契约和规则为主的“陌生人社会”,客观上给年轻一代带来了父辈不曾感受到的孤独感。从老家到出租屋,从充满爱意的唠叨到独自两点一线上下班的日常,人情味变成了令人向往的治愈良药。

  这份钢筋水泥里的焦虑和孤独,使治愈系作品应运而生。它们为年轻人的心理治愈开出了几味药方:

  虚构空间。用各种治愈元素,给都市人构建短暂的精神乌托邦。辞职旅行、开间餐馆、养只小狗、遇见一群把酒言欢的朋友,是常见的剧情,也正切中了压力山大的打工人对简单生活的渴望。

  或许人们很难对竞争激烈的外部世界、信息爆炸的社交平台视而不见,但一个“童话”世界足以让人暂时忘忧,过一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瘾。

  身份认同。让大家知道自己的普通并非个例,“没房没车没对象”“工作不突出、业绩不突出、腰椎间盘突出”,这些台词一定程度让屏幕前的年轻人找到被看见的感觉,从而成为自我纾解情绪的一种途径。

  情感代偿。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情感需求,可以通过治愈系作品中角色的体验,得到一定补偿。尤其是当将职业倦怠、社交恐惧、渴望得到认可等情绪以剧情的方式具象化时,便会勾起大众“抱抱自己”的想法。

  

  “治愈系”这股风,是从哪里刮来的?

  这个词最早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面临泡沫经济,很多人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为了弥补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保持内心平和,一种能给人们带来心灵慰藉的产业体系——治愈系,随之而起。

  像《小森林》《深夜食堂》《夏目友人帐》《解忧杂货店》等,很多观众和读者耳熟能详。因此,有人认为,治愈风是从日本吹来的。

  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从国产治愈剧身上,我们看到柔和滤镜的使用、大段金句的输出,看到将情绪价值进行商业化的模式,的确与日本治愈作品有类似之处。

  但倘若追根溯源,中国人追随“治愈”文化的历程要久得多。比如,老庄“重视生命、道法自然”的人生理念,这可是早两千多年前的事儿了;东晋陶渊明毕生追寻美好田园生活,实质也是寻求治愈。

  时代变了,表达变了,但人们渴望被治愈的主题一直没有变。同样是消解焦虑,以前是“为而不争”,现在是“要追求卓越而不是追求成功”;同样是看待差异,以前是“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现在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时区”。

  只不过,正是当代年轻人普遍的情感需求、当下多元的创作环境等,让治愈文化得以借助治愈系作品这一载体,又刷了一波存在感。

  作为一类时代产物,它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发泄焦虑情绪的出口,让人们在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下略感放松;作为一种商业产品,它探索“影视+文旅”融合发展等模式的可能性,带动小众景点得到更多关注,为创作现象级爆款提供新题材、新方向。

  但对治愈系作品,还需用更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因为再高清的4K画质都比不上人的双眼,再完美的作品也不能代替真实生活。我们可以把这类作品作为一种情感小吃,放松心情,但它无法代替正餐。真正的治愈之道永远要在真实的生活里寻找。与其羡慕角色的勇气,不如自己鼓起勇气。

  就像歌里唱的那样,“生活是房,日子是窗,想要的故事,就发生在身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