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路品”也是人品

字体:
—2023—
06/10
12:01:09
2023-06-10 12:01:09 来源:浙江宣传

  大家常说,饭品见人品,球品见人品。事实上,“路品”也同样见人品。

  近期,某地交警部门通报了一起交通事故,涉事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互相“斗气”、“回合式”别车,最终以一辆车骑跨在高架护栏上、司机双双被警方控制收尾。通报中提醒,行车“路怒”极易引发严重后果,切勿开“斗气车”。

  不少网友想到,自己在行车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碰到过“路怒症”,比如晚上开车时,遭到对向来车远光灯“偷袭”;有时因道路拥堵行驶较慢时,被后车狂按喇叭……

  “路怒症”发作诱因似乎比比皆是,“情绪盲盒”说开就开,分分钟“易燃易爆炸”。那么,该如何看待“路怒”?对这种人人可能遇上的现象,又能开出哪些良方?

  一

  “路怒症”概念最早来自心理学,指开车时因为遭受了压力与挫折等而产生了情绪,在这种情绪下,容易出现手势粗鄙、言语侮辱、威胁安全等行为。

  如今,“路怒症”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危害无需多言。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超过10%的交通事故正是因为“路怒”。笔者稍作了归纳,“路怒症”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刀刃向内、自我宣泄型。这种“患者”要么猛拍方向盘,要么“口吐芬芳”,但最终折腾的还是自己和车内共乘者,被网友戏称“还没开始杀敌,已经自损八百”。道理都懂,情绪却不受控制,无处发作,只能朝自己开炮,让同乘者瞠目结舌,目睹了罕见的“另一面”。

  势不两立、互相伤害型。遇到突发情况,生气其实是一种正常反应,但如果被攀比、自大、嫉妒、不满等心理裹挟,就容易走向危险。比如,路怒者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比我开得快,幼稚!比我开得慢,会开车吗?和我开得一样快,较劲是吧?

  这种心态就容易把非理性行为输出到最大功率。不仅对外,对内也不放过。比如,夫妻在车上吵架,不是把车停在高速上,就是把对方丢在高速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忍气吞声、迟缓发作型。此类“患者”看似自我消化,实则生着闷气,可能火气已经直冲天灵盖,暂时“熄火”后也许在下一个路口或找到其他渠道发泄,更可能导致技术动作变形,随时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这同样是隐患重重。

  二

  我们再来分析分析“路怒”成因。

  如今,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速大于公路建设速度,开车难、行路难问题始终存在。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3.19亿辆,比2021年增加1752万辆,同比增长了5.81%。同时,大量新手上路,2022年新领证驾驶人2923万人,比上一年增加6.3%。

  面对逐渐密集和复杂的公路路况,以及繁复的城市规划及道路安全设置红绿灯的不尽合理,再加上一些司机绿灯不行、任意变道、突然减速、随意加塞、开窗抛物等不良行为,都有可能给其他交通参与者造成危险,进而引发“路怒症”。

  但“路怒”从根本而言,还是驾驶者的自我情绪把控出了问题。从心理学上分析,在密闭又可自由移动的汽车内,人容易产生一种矛盾心理,既因“钢铁躯壳”提供了较强的安全感,又因长时间与外界隔离易有不安全感;驾驶者既有手握方向盘的成就感,又易有被“超越”等行为挑战的失控感。曾有一项调查显示,驾驶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59.8%。

  汽车作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也是性格的放大器。平时人性中的暴躁,在处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的状态下借由汽车传达出来,在汽车的掩护下极大释放过激行为,驾驶者甚至还可借此迅速“逃之夭夭”。

  比如,在阿根廷和西班牙联合出品的电影《荒蛮故事》中,就将汽车对人性中的“怒”放大得淋漓尽致。由于有了车的掩护,两个人由一开始的小口角引发仇恨不断升级,最后双双引火烧身。

  三

  汽车呼啸而过,“路品”不能原地踏步。在“路品”追上汽车之前,有一些问题避无可避,必须正视。

  不能让“起先占理”成为肆意妄为的护身符。实事求是讲,多数路怒存在诱因,起初看似都占着理,但因为得理不饶人,反应过激,最后两败俱伤。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两车,蓝车并入主干道属于正常驾驶行为,黄车挤逼蓝车涉嫌违法。但此后蓝车选择“用魔法打败魔法”,加速上前同样实施挤逼,毫无意外地同样涉嫌违法。

  有句话叫“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马路上需要发扬的风格,可能是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得理饶人。需要遵守的原则,则必须是法律法规、文明素养,而不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不管是从保护自身,还是降低损失方面来讲,最理智的做法是“以正对不正”,做到“正当防卫”,时时立于理、法、情的“不败之地”。

  不能让围观“吃瓜”成为推波助澜的拱火者。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以暴制暴的斗车视频随处可见,评论区也充满了“活该”“舒服了”“就不惯着你”这样的解气式留言,甚至各种谴责、谩骂、嘲讽等极端言论。

  我们非常理解,“路见不平一声吼”,论出个孰是孰非、求得个水落石出,是深种国人骨子里的朴素正义感。但不经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把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美化成“快意恩仇”的伸张正义,是一种冷漠,也是一种以暴制暴。正义当有边界,网络不是“法外飞地”,务必理性讨论、理智发声,不能给“怒”再添上一把火。

  不能让管理引导成为后知后觉的后进生。从1994年国家出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到如今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平均每3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汽车驾驶员。可以说,我国一脚油门“轰”进了汽车社会。与此同时,马路文明却迟迟未到。超快的发展速度、庞大的汽车保有量,以及某些车辆驾驶行为劣币驱逐良币的特性,都对综合治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对如何治好“路怒症”,笔者还有三点看法。

  宏观调理是为治。对待“路怒症”这种危害大、攻击性强的驾驶行为,必须依法加大惩戒力度,有一起治一起,给足震慑,让随意宣泄者付出应有代价。同时以案说法绝不可少,宣传方式多多益善,让更多人从中吸取教训,把依法开车、谦逊礼让刻进肌肉记忆里。通过整体调理,让“情绪盲盒”不再只开出惊吓和恶果,而是打不打开、怎么打开,都有迹可循,有法可治。

  技术赋能切准脉。如何托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马路更加宽阔,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各地政府都在“出招”。相关管理部门也可通过技术手段,对驾驶行为分析研判,疏导交通的同时能及早预防和发现“路怒症”等危险驾驶情况,以“智”达“治”。

  如,杭州就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全城算出了230多条绿波带,只要按一定时速行驶,就能实现“一路绿灯”;再比如,导航APP中增加预报红绿灯的功能,即时显示倒数读秒信息。这些贴心做法,都为交通治理赋了能。希望以后这样的好点子越来越多。

  心理建设做引子。“路怒症”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性的失控,既是应激反应,也往往和心理常识缺乏、心理素质差或者处于承压状态而无法感知有直接关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对每位尤其是司机这样的交通参与者普及很有必要。

  可以考虑在驾考或者年检年审中植入、增加相关内容,或通过网络课堂等方式让交通参与者日常有更多渠道获得有效疏导。

  把车开好体现“路品”,驾驭自己体现人品。在笔者心目中,顶呱呱的“品”是这样的:行路者讲文明,路见不平者有分寸,管理者治有方。

  最后,祝天下行路人、驾车人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