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大省被“点名”了:“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中央的“点名”深意何在?经济大省这个“压舱石”稳了,中国经济就稳了。从目前公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数据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等6个经济大省,保持着全国经济总量约45%的份额。在当前中国经济爬坡过坎、回升向好的关键时期,经济大省尤其要站出来,难题要带头攻克,挑战要率先应对,经验要多多创造。
这份使命重若千钧,浙江怎么办、怎么干?
一
浙江作为经济大省,今年的经济运行总体上稳进向好,展示出一如既往的韧性和活力。前三季度生产总值达到59182亿元,同比增长6.3%。
翻开去年的世界GDP排名,浙江的经济总量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韩国的十分之七。要知道,五年前,浙江的GDP还不及韩国的50%。在经济承压运行的当下,依然能保持这样的增长态势是不容易的。
可见,在三个“一号工程”的牵引下,浙江正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跃升,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赶超。尽管势头和前景都是好的,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各项风险挑战和痛点堵点。这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
先说外部,国际政治博弈影响深化,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贸易增速下行,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压力。美国加息等方面因素,也对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造成一定影响和限制。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和开放大省,受外部不利因素冲击更为直接,这是严峻考验。
再说国内,随着疫情的退散,我国宏观经济步入了“后疫情时代”的发展路径,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特别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这些问题一针见血地点出来了。
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并不是简单地贡献更多GDP,而是要在上述痛点难点堵点上加快探索、加快破局,为全国创造更多浙江模式、浙江经验。
最后说自身,浙江既不同程度存在全国面上的经济问题,也有一些自己的“烦恼”。比如,大家都知道,民营经济是浙江的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也是受当前经济形势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再如,浙江的创新能力、科技支撑能力,与其他经济大省相比,还有不少提升和补强空间。
当前,浙江如何更好地向内挖潜、向外拓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风险、发展经济,是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杭州西奥电梯工厂引入数字孪生技术的操作大屏上可以实时看到制造模块的运行状况 图源:新华社
二
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成长的烦恼”,20年前的浙江是这样,今天的浙江仍然如此。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浙江向来善于挖掘潜力,化劣势为优势,变不可能为可能。浙江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补强短板,真正挑起全国经济的大梁?
抓住一个“牛鼻子”。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局破题的关键,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实际上,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对创新转型作出了长远擘画。进入新征程,浙江在创新深化上怎么下功夫也不为过。聚焦冲破体制机制障碍、突破顶尖人才引育制约、打破高科技领域围堵封锁的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浙江正在驰而不息地探索,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用好一个“关键招”。“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胜密码。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都进入了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我们拿出实招硬招,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
挺进一片“新蓝海”。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就是为全国探新路。缩小城乡、地区、收入“三大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不仅要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还要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共富成果更加可及可感。
壮大一支“生力军”。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5.7%。民营经济发展得好不好,对于浙江意义重大。在民营经济承压前行的当下,尤其要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大力弘扬“四千精神”,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以政策集成创新赋能浙江民营经济新飞跃。
守牢一条“生命线”。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得越好,发展的环境就越好,发展的动力就越大,发展的后劲就越强。这个道理不言而喻。对建设“重要窗口”的浙江来说,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是不容忽视的。这其中牵涉金融风险、安全生产、社会平安等方方面面,需要系统治理、建立机制,推动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三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关键词,这也是明年全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浙江作为经济大省要想真正挑起大梁,就必须在“稳”“进”“立”上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这三个字,也是前不久浙江省委在学习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明确提出的。
具体如何把握和实现,要回答好三个问题:
其一,怎么“稳”?稳是大局和基础。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蛋糕”做大做优,不断巩固扩大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这是稳的基础。“以进促稳”的要求意味着“进”是“稳”的重要抓手,意味着这个“稳”必须在与“进”的动态平衡中实现。
比如,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形成投资、消费、外贸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实现稳增长;稳步发展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形态,深化“扩中”“提低”行动,实现稳就业;建立更加成熟完善、规范透明、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唱响中国经济、浙江经济的光明前景,实现稳预期。
其二,怎么“进”?在世界经济的风浪中激流勇进,本就是浙江发展的一贯特征和鲜明姿态。所谓“进”,就是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努力开拓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新亮点、新增长极,进一步谋划牵一发动全身的抓手和突破性创新、攻坚性改革、提升性开放的举措。
比如,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战略工程。为此,浙江正深入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涵盖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物联、现代纺织与服装,还有4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包括集成电路、高端新材料、智能光伏、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才是要走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三,怎么“立”?不论是转变发展方式、还是调整经济结构,都应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兼顾稳和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通盘考虑、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比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浙江不论是在国内大循环还是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上都大有可为。特别是作为开放大省、外贸大省,浙江聚力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更好畅通双循环、促进内外联动,就是在“立”上为全国大局作贡献。
经济大省勇挑大梁,不仅仅是一种信任和肯定,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以浙江经济的“稳”“进”“立”为全国挑起大梁,这是作为经济大省立下的“军令状”。道阻且长,唯有奋斗。凝聚全省力量,行动起来、共同作答,方能让“稳”更有基础,让“进”更有动力,让“立”更有方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