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起而行之还要敢闯敢为

字体:
—2024—
07/26
09:16:42
2024-07-26 09:16:42 来源:浙江宣传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正式发布,涉及改革举措300多项,都是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深层次改革。这些改革举措能否取得一个好的效果,能否让企业和老百姓更有感,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

  《决定》专门指出,“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

  这句话是很有深意的,尤其是把“锐意改革”作为干部选配的一条重要标准。我们期待,接下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既起而行之,更敢闯敢为,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推动改革浪潮在全国各地热烈奔涌。

  一

  不难发现,在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中,之所以能够将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批又一批锐意改革的实干家。他们敢于发出时代先声,率先冲破思想束缚、打破利益藩篱,成为推进改革的先锋力量。

  比如,“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义乌发展经验并非凭空而来,义乌起步阶段的“护航人”尤为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义乌农民开始在城里逐渐自发形成小规模的路边摊市场。但是,当时对能不能搞自由市场还没有明确定论。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立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问题,果断做出开放第一代市场的正确决策。若不是他敢于冒着丢“乌纱帽”的风险去支持农民经商,很难想象义乌如今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当年,正因为一大批像谢高华那样的改革实干家冲在前,才有力推动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澎湃春潮。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我们将遇到更多难啃的“硬骨头”,涉及的利益更为敏感,触碰的矛盾更加尖锐,像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问题,等等,都是涉及体制机制深层次的难点,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冲锋在前,带头发扬改革攻坚精神。

  有人认为,改革方案都已经有了,自己跟着后面“依样画葫芦”就是了。实际上,党中央更多是作出顶层设计、战略擘画,具体推进落实过程中,还需要相应的细化方案,还要依靠各地各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因地制宜创新实践。毕竟,基层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形势的发展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无法“依样画葫芦”,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大批党员干部敢闯敢为,不迟疑不观望,去敏锐感知时代脉搏,并且先行起步探索,在实践中拓展改革半径,让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

图片

  金华市金东区铁路金华南货场,一列海铁联运班列发车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二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大显身手的平台舞台,要坚决避免出现不愿改、不敢改、不想改、不会改的倾向。

  不能观望犹豫。全会已经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目标、原则、时间、要求等都已明确,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改革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起而行之而不是坐而论道,要下定决心而不是拖延等待,不能有“再等一等、再看一看”的观望心理,更不能有“能拖就拖、能推就推”的错误思想。

  不能畏难退缩。改革势必会触碰矛盾,甚至得罪人。改革是办实事好事,而不是去当老好人,如果回避逃避,把改革搁置在一边,只会让问题积重难返。当然,有些人对挺进深水区缺乏勇气和信心,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力上存在短板。但改革不等人,要增强紧迫感,钻进去研究和实践,加快补齐短板,确保适应改革需要。

  不能应付了事。改革是要盯着问题动真碰硬,而不能停留表面、做做样子。如果对改革心存敷衍,搞变通、打折扣、走形式,再好的改革、再好的政策也没有用。“口号震天响行动轻飘飘”,这是党中央明令禁止的,也是群众深恶痛绝的。各级党员干部都要主动投身改革,把自己摆进去,在推进改革中建功立业,而不能置身事外。

  不能顾虑重重。改革会面临风险挑战,干事难免会出错。一些干部担心在推进改革创新中的探索和失误,被人当作“小辫子”揪住,搞“小题大做”“秋后算账”。还有的担心一些新思想、新做法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会引起恐慌,被人借题发挥、借机打压。担忧之下,有的干部权衡利弊,裹足不前。这些顾虑和心态,都要着力避免。

图片

  运行试验车组驶过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 图源:新华社

  三

  改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皆是如此,尤其在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但我们没有退路。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比拼。

  敢闯敢为需要胆识、需要魄力、需要担当。改革就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各地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然有支持方,也可能有观望方,还可能会出现质疑和反对方。党员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心理准备必须要有。特别是300多项改革举措,并非一般性的常规工作,都是涉及各个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如果“三下五除二”“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干成,那它就不能叫作改革。

  领导干部需要有这样一种价值判断:只要是党中央支持、老百姓呼吁的,哪怕面对困难再大也要改,哪怕触及矛盾再深也要碰,让冲劲干劲闯劲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如果这也不敢试,那也有顾虑,想方设法给自己的不敢、不愿、不想找借口,那么眼前的困难和矛盾不仅不会自动消失,还会错过时代的风口,贻误发展的时机。

  敢闯敢为需要稳进、需要务实、需要耐心。全会召开后,一些人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改革效果,这种期待改革见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从各地各部门来讲,也的确需要提高站位,提升响应和落实的速度、力度,让改革成果早日惠及广大企业和群众。然而,很多改革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一步一步来,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胆识与魄力并不等于硬干蛮干、胡乱作为,而是要以看准方向、选对路径、注重方法为前提,不能瞎折腾。在党中央明确的改革要求和框架内,各地要立足实际情况,多一些调研摸底、需求对接和前瞻谋划,切莫搞成“上下一般粗”,否则改革就容易“空转”,或者是“雨过地皮湿”,流于形式。

  敢闯敢为还需要格局、需要胸襟、需要激励。改革为何改?为谁改?这些问题,领导干部需要想清楚,真正想清楚了也就会义无反顾。改革的背后,是利益格局的重塑。对党员干部而言,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对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部门来说,局部利益应该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应该服从长远利益。领导干部作为其中的“操盘手”,无私才能无畏。若想着怎样对自己有利,而没有在心中装着大局和事业,这样去抓改革很容易走偏。

  在用人导向上突出锐意改革这一条,这是对广大干部非常重要的激励。同时,鼓励大胆探索、敢闯敢试,就要给予一定的试错空间,去消除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顾虑。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对于激励干部改革创新乃至增强整个社会活力,都显得必要和紧迫。党员干部敢闯敢为,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全社会每个人都不当改革的旁观者,去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凝聚起来的将是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之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