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京、成都、南宁……今年5月起,越剧《我的大观园》就将“北上南下”,奔赴全国多地舞台。有观众评价,“大观园”中有“四青春”:“青春的演员演绎青春的《红楼梦》,青春越剧献给所有青春观众。”
何为青春越剧?青春不仅在于题材、演员、观众的变化,更在于观念、审美的革新,打破传统戏曲年龄界限,完成与Z世代的精神共振。如“一票难求”的越剧《新龙门客栈》,就大胆启用95后编剧和平均年龄30岁以下的演员,观演的观众中有七成是3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不禁思考,青春越剧,年轻人为什么集体上头?
一
相比于拥有600多年历史的“百戏之祖”昆曲,已有200余年深厚底蕴的京剧,越剧在戏曲百花园中是位年轻的后生,从诞生至今不过119年。但年纪轻并不是短板,反而是成长的优势,意味着越剧能锐意进取,拥有无限可能。
20世纪40年代,袁雪芬、尹桂芳等组建的上海女子越剧“天团”掀起了一场“青春革命”。她们吸收昆曲、话剧等其他剧种的优势,借鉴电影、电视的表演技巧,让越剧在变化的时代中始终保持着青春活力。据统计,1928年到1932年间,越剧编演的新剧目超过400个;1954年,上海全年越剧观看人次达到790万,位列各剧种之首。这是老一代越剧人在青春年华中,用创新精神赢得观众的真实写照。
越剧的青春底色,一半镌刻在百年传承的基因里,另一半跃动在永不停歇的自我超越中。
越剧是勇于走出“舒适圈”的。与不少剧种一样,它曾经历发展的阵痛,却一直在阵痛中孕育新生。1983年,浙江省文化部门在全省选拔了28个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越剧新秀赴港演出,甫一亮相便赢得满堂喝彩。次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应运而生,茅威涛、陈辉玲、董柯娣等“小百花们”在顾锡东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带领下,用精湛技艺再现越剧“黄金时代”。自此,越剧走上了“青春化转型”之路,“小百花”也不再是一个剧团的名字,而成了越剧与时俱进、求新求变的代名词。
越剧还善于移植其他艺术的精髓。比如,袁雪芬率先破壁,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搬上舞台;赵志刚大胆触网,将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改编为越剧;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推出《寇流兰与杜丽娘》,让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在台上“相遇”,完成跨越时空的东西方对话……
不仅如此,许多剧场里的新面孔正在成为新风景。一批青年演员演绎的青春版《五女拜寿》、新版《梁祝》、越剧现代戏《钱塘里》、“戏曲+电影”的越剧推广方式等令人耳目一新。百余年来,变的是舞台上的光影流转,不变的是戏里戏外永远青春、永远鲜活的生命力。
二
戏台上的绕梁余音犹在耳畔,直播间里的水袖翻飞吸引了年轻网友的目光。尽管时代在变化,越剧始终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作为一个年轻的剧种,越剧为何能不断走进年轻观众视野?
从在线到在场的新奇体验。随着社交媒体平台掀起的“戏曲热”,越来越多的演员在网上亮扮相、秀绝活。而在网络另一头,年轻受众在越剧短视频中完成“碎片化猎奇”到“深度了解”的转变,最终从线上走到线下,成长为剧场常客、忠实拥趸。
线上的戏迷,恰恰是最有可能走到线下观演的人。据剧场抽样调查显示,2024年,为观看《新龙门客栈》而首次走进越剧剧场的观众高达80%。相较于屏幕的“隔离感”,剧场能带来无可替代的体验,观众能与台上的悲欢离合同频共振,随情节起伏紧绷心弦。青春越剧的魅力,就藏在“破屏而出”的新奇观感中。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的情感共鸣。沉浸式小剧场的出现打破了“第四堵墙”,让戏迷有机会成为“戏中人”,代入感十足。剧还是那部剧,对观众而言,却是“虽观旧剧,如阅新篇”。
灯光亮起,素不相识的戏迷会心一笑,这是集体共情的魅力;大幕落下,粉丝自发在出口等待与“爱豆”近距离互动,这是同好的集体狂欢。无论是在朋友圈晒票根,还是写“小作文”分享观后感,通过越剧这一“社交货币”,年轻的戏迷们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从传统技艺到文化符号的价值认同。青春越剧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演员自带流量、有观众缘。当“书房门前一支梅,树上鸟儿对打对”成为耳熟能详的旋律,当经典影视作品转化成观众沉浸式感受的戏曲场景,越剧便由一种传统的技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化符号。
台上有永远年轻的梁山伯、祝英台,台下有一代代的年轻观众。今天的戏迷们看越剧,看的是百年传承的四功五法,也是时尚靓丽的文化基因。年轻人的血脉觉醒为越剧写下青春注脚,这是越剧的源远流长,也映射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三
越剧之“越”,既标记着这门艺术的来时路,亦隐含“不断超越”的时代内涵。也正因为年轻,越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越剧如何继续“越动”青春?笔者有以下三点思考。
越过山丘,再看一看来时路。越剧百年征程中,其实也体现了浙江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当一些剧种还在十字路口踟蹰时,它早已冲锋在前;当传统遭遇流行的挑战时,它又以“弄潮儿”的姿态“向涛头立”。
每一次翻山越岭,都是越剧海纳百川的印证,如今亦要深挖文化基因,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拥抱时代。比如,竺小招老师推出“越韵古诗”,让越剧与课本中的古诗词跨界融合,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文化的根;又如,通过“村村有戏、校校有戏”等模式,形成“越剧+研学游”特色线路,串联起越剧小镇等文化地标。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超越,越剧艺术永远激荡着青春浪花。
越过高台,再寻一寻观众情。躺在历史的荣光里是留不住观众的,守着老本子唱戏更难以吸引Z世代的目光。正如戏剧大师顾锡东所说:“我们排戏,就是为观众。观众拍手,我们就高兴。”越剧的艺术生命力,藏在观众的点赞和掌声中。
评选了10年的“小金桂”、近30年的“小梅花”,培养了不计其数的戏曲新人,为越剧播下一代又一代的青春种子。在守住文化根脉的同时,回应观众审美需求,触动青年心灵,让他们知道戏曲不是老古董,也可以很潮流。这何尝不是活态传承的青春模样?
越过层峦,再托一托年轻人。时至今日,老一辈和中生代越剧表演艺术家依旧在以各种方式“传帮带”,将毕生功力倾囊相授给年轻弟子。比如,浙江实施了“新松计划”,推出“金桂表演奖”,为青年演员搭建“登云梯”;越剧小百花的原生代、中生代们培养了更为年轻的“陈丽君李云霄们”;戏曲名家遍及各地甚至触达小镇的工作室,以名师带徒的形式让文化精髓代代相传。
得年轻人者得天下,越剧的守正创新离不开后浪的努力。青春越剧需要相信年轻人、用好年轻人,建立健全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用年轻人激发年轻人的创作热情,让青春力量不断喷涌、青春越剧不断延续。
从古戏台的袅袅乡音到元宇宙剧场的全息投影,每一次“越界”探索,都是越剧艺术生命力的又一次激活。只要还有人在思考,还有人在试验,还有人永不止步,越剧就不会老去。
青春越剧,正是当打之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