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勇 金春华)一边是用于民生的支出只增不减,一边是持续的减税清费让利,不可否认,政府部门的“家”是越来越难当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和企业过“好日子”。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倡导“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行动中,省政府持续向自身“开刀”,以身作则。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行政成本,产生尽可能多的行政效能,最终让百姓共享更多“好日子”,有更多获得感,这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然而,政府开门办公,该有的行政经费还是要保障。政府过“紧日子”,该在何处着力?这几天,代表委员们持续关注热议。
“三公”经费压减需科学
“2016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预计执行数,比2015年决算数下降15.8%。”当拿到预算报告那一刻,省人大代表、温州金算盘财务管理有限公司会计师王海英和不少代表一样,下意识地去查找这个数据。
“三公”经费,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几年,我省“三公”经费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公务接待少了、公车购置少了、因公出国少了,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可喜变化,更令人欣慰。
政府过“紧”日子,首先就是要把“三公”经费的水分挤出去。“过去,有的地方‘三公’经费虚高,受到群众诟病。”省人大代表、绍兴嵊州市委书记孙哲君说,“降低和公开‘三公’经费,中央和省里的决心很大,我认为这种下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一味地追求数字的下降,是不可持续的。”省人大代表、宁波市委市政府督查专员林克宇在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预算专题审查会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提出,“三公”经费不完全等同于行政成本,对“三公”经费的过度关注,容易掩盖对行政成本真实含义和状况的认识。
那么,“三公”经费压减的“底”到底在哪里?“政府行政成本,是政府维持自身正常运转和履行法定职责所产生的成本。这个底,就是保证基本行政服务功能运行良好。”林克宇表示。
办实事也要算好经济账
除了压减“三公”经费,代表委员们认为,个别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过度追逐政绩工程的所谓“跨越式发展”现象,与浙江政府提倡的“紧”日子是格格不入的。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履行一项政府职能,提出不惜一切代价的口号,而缺乏公开“如何花钱、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办得怎么样”的制度设计。
“以办实事之名,行浪费之实,最令人痛心!”省政协委员、绍兴黄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建伟在调研中发现,个别地方的城市绿化只重建设、不重维护,绿色植物种一批死一批;有的把绿化当作城市面子,朝令夕改,造成很大的公共资源浪费;还有的地方不顾城市实际,大建过量规模宏大的旅游综合体,结果由于游客少或者建设成本太高,最终变成“烂尾中心”……
为什么办实事的初衷没有落“实”?“主要因为缺乏完善的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程序。”傅建伟认为,建立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等制度,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很有必要。
“政府过‘紧’日子的‘紧’,不仅是厉行节约去侈,更要收‘紧’随意干扰市场的手,树立起有限、有效与有责的服务型政府理念,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构筑起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关系的制度保障。”省人大代表、浙江玉海律师事务所主任冯蒋华认为,政府应该依循市场的规律和逻辑去发挥功能,严于律己,在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的原则下,切实规范自己行政行为。
过“紧日子”更过“严日子”
政府要过“紧日子”,更要过“严日子”。“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要严格自律,严格依法执行、依法办事,建立起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省政协委员、省律师协会秘书长陈三联说。
“政策法规规定了事情该怎么走程序、走什么程序。如果没有做到,就要加强追责问责。”陈三联委员说,政府过“严”日子,就要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很多老百姓是算账过日子的好手,怎么过“紧”日子要向老百姓取经。“比如说政府采购,要公开透明,要让老百姓看得到、看得懂。政府公开相关采购内容,老百姓会去算账,不仅会算开销是不是有必要,是不是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还会去算是不是值得,性价比高不高。”陈三联委员表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其行政行为应严格按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依法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坚持把提高执行力、落实力作为建设责任政府的重中之重”“加强追责问责,做到政府各项工作有清单、有督查、有考核、有问责”等,省人大代表、宁波市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裘丽萍认为,“随着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的加快,各项政策法规纷纷出台、完善,过‘严’日子的相关制度已充分建立起来,这就需要在执行、落实上做文章,把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作为过‘严’日子的具体过程和目标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