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17日讯(记者 李文芳 曾福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们对健康身心的追求,从古到今始终如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
高水平建设健康浙江,就要立足浙江经济澎湃动力,建立覆盖全体人群、生命全过程的大健康、大卫生治理格局,让每一位浙江人走上健康之旅。这与你我休戚相关。
省政协文卫体委副主任、省卫计委副主任王国敬说:“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是建设健康中国的要义,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重中之重。”2016年,我省有4000余名医学院校毕业生深入基层,各县(市、区)每一家县级医院平均有10名左右城市三甲医院的专家常驻,全省累计有1077.8万人完成责任医生签约服务,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健康服务。
“双下沉”
基层留住好医生
政府工作报告对我省“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确保每家三甲综合医院与两家以上县级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每个县市每天有三甲医院派驻的不少于10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在县级医院工作,把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
对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来说,“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是浙医二院的常态。该院先后与衢江区人民医院等9家地方医院缔结办分院协议,并通过资金下沉建设“浙西国际心脏中心”,形成“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签约早、覆盖广、分院多、派出专家多、合作多元化等特色。
王建安委员说,要真正成为基层医院的“娘家人”,就要变输血为造血,将精准医疗理念和前沿技术带到基层,提高基层百姓就诊率;遴选和培养反哺基层的“种子医生”,夯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探索由三甲医院科主任担任分院相应科室学科带头人,将下沉任务变为主动帮扶。王建安委员表示,目前“双下沉、两提升”工作面临长效化问题。当下,浙江大学正与衢州等地进行跨区域医联体建设试点,让好医生来到病人身边、将好医院建在百姓家门口,提升基层群众就医获得感。
省人大代表、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楼季华也认为,应建立“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双下沉、两提升”不应仅仅是三甲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到县级医院,还应将县级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再下沉。政府通过每年出资打造区域医联体,在基层卫生院设立县级医院住院分院,真正将医疗资源下沉到“田间地头”。
家庭医生
当好“健康守门人”
作为宁波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葛梦丹的工作状态较往常变了许多。她从单纯看病、配药,变成了200位居民健康管理的家庭医生。一些慢性病患者出现身体异常,葛梦丹的手机就会收到短信,她会向患者提出治疗建议。
省人大代表、宁波市第一医院副院长许幼峰,已多次收治过由家庭医生推荐转诊而来的社区重病患者。他说,家庭医生服务正成为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突破口,他们扮演着居民健康维护、医药费用管理的“健康守门人”角色,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直接在患者家门口解决,不仅提高了就医体验,还让医疗资源调配更为合理。
许幼峰代表认为,群众看病难的症结在于就医无序,要真正做到小病、预防、康复在基层,疑难杂症到中心医院,需引导百姓形成基层就医习惯,家庭医生无疑是“调和剂”。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应打破“鱼刺卡了喉咙都无法解决”的局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比如拓展夜间门诊、电话预约诊疗、上门出诊等服务。
2016年是我省各地责任医生签约服务提质扩面的一年,各县市均出台了责任医生签约服务文件。但王国敬委员调研时发现,签约服务和基层首诊仍需破解一些难题:签约服务相配套实施的医保差别化报销力度不大,如签约与非签约居民的报销比例相差仅3%至10%;部分地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保支付总额预算不足,出现稍微有难度的疾病就转诊的情况;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价格调整较难,制约了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的开展。
“要从医保政策上加大对基层首诊、签约服务的倾斜力度,可适当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总额,拉开差别化报销比例;稳步推进医保门诊按人头付费和签约服务结合改革试点;促进责任医生开展签约服务个性化健康管理,满足百姓各项健康服务需求。”王国敬委员说。
人才紧缺
综合施策解难题
当下,我省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老年群体对专业完善的医疗服务需求度较高。在楼季华代表看来,“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打通了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
“以杭州市为例,老年人口已占户籍人口的约20%。上百万老年人中,以社区为依托自主居家养老的占90%。”楼季华代表说,“医养结合”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于一体,“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在杭州主城区,千余名注册全科医生加上专科医师、康复师、药师、社区护士等,组建起一支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团队。目前,有近80万居民签约,其中近七成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
预计到2020年,我省老年人口将达1186万人,相对应的则是“僧多粥少”局面,目前全省专业老年康复与护理医疗机构数量少、康复床位比例低,尤其是老年医疗护理和康复人才紧缺。
不难发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推进过程中,医疗人才是关键。王国敬委员说,我省2016年有4000余名医学院校毕业生深入到基层,但基层医护人员还有20%的编制空缺。因此,应加强各类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加大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老年医疗、护理、康复师和社会工作者等人才培养和相应学科的建设;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工资水平和待遇,建立动态的人员编制系统,特别是要加大山区、海岛等基层医护人员的补贴力度。此外,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完善薪酬、职称评定及继续再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