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17年浙江省两会 > 特别策划 > 热聚焦 冷思考 正文

热聚焦 冷思考

民生最强音|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亲民

建之有据 用之有法 管之有道

2017-01-19 21:45:46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曾杨希

zjrb2017012000008v02b011.jpg

1月19日,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文化艺术界分组讨论。浙江在线记者 林云龙 摄

  浙江在线杭州1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曾杨希)一支笔,可以写出多少文艺作品;一个音符,能够谱出多少欢快乐章?在徐徐展开的浙江文化瑰丽画卷上,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公共文化普惠城乡,文化活动如火如荼。2016年,见证了浙江文化强省建设的波澜壮阔。

  一座座饱含书香礼仪的文化场馆,使精神得以滋养,让文化浸润心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的一年,将“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等四项全国改革试点提质扩面”。

  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厅副厅长刁玉泉说,过去一年,我省公共文化服务的几项全国试点取得积极成效,顺利通过文化部验收。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如何建、建什么、怎样管融为一体,文化阵地建之有据、管之有道、用之有法,有效推动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建之有据

  公共服务均等化

  “面积应不少于200平方米,设置‘一厅两堂三室五廊’;每周开放不少于40个小时,全年举办礼仪活动不少于4个项目……”前不久,临安市发布《文化礼堂服务管理规范》,这是全国首个文化礼堂地方性标准,让省人大代表、临安市於潜镇铜山村村委会主任钟生华感到自豪。

  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发轫于临安,已探索出丰富的文化礼堂建、管、用经验。在钟生华所在的铜山村,建于2013年的文化礼堂除了图书馆、表演区、陈列室、乡风家训等空间,还实现了WIFI全覆盖,时常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有了规范这个指南针,其他村再建文化礼堂,会少走不少弯路。对标规范,文化礼堂就会既有当地特色,更有长久生命,造福当地百姓。”钟生华说。

  文化礼堂规范,只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冰山一角”。刁玉泉告诉记者,我省省级层面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49条,所有市、县(市、区)全部制定出台贯彻落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全省共出台各类行业标准和项目标准112个,初步构建起以省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和项目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更具操作性,有效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刁玉泉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公共服务重点县(市、区)及薄弱乡村建设,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有助于实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城乡无差、区县无差、人群无差的格局。

  用之有法

  传递美好与良善

  在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十方面民生实事中,“新增农村文化礼堂1000个”名列其中,这是农村文化礼堂连续第5年出现在十方面民生实事中。

  省政协常委、金永玲歌剧院院长金永玲说,文化礼堂已成为艺术家放歌的新阵地,艺术来自田野更醇香、回归百姓更有魅力。文化礼堂就是艺术作品的“试金石”,那里的掌声不会骗人。

  有着同样感受的省人大代表、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姚百青表示,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每年演出200多场,其中80多场免费送下乡,大多演出场所就在文化礼堂。“每到一个村子,节目还未开始,文化礼堂就挤满了男女老少,别提有多热闹了。”

  全省6527家农村文化礼堂,就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承载起乡土社会的精神归宿,成为基层文化传播的高地。此外,全省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全覆盖,还建成557个图书馆乡镇分馆、73家文化馆分馆、25335个农家书屋、26109个文化广场,春风化雨般传递着美好与良善。

  去年,省人大代表、绍兴市越城区府山街道水沟营社区党委书记竺利君所在的社区,启用了全新的“文化家园”,1500平方米的文化服务中心里,图书室、舞蹈室、阶梯教室、多功能厅等一应俱全。她告诉记者:“社区的文艺队伍从此有了专属活动场所,志愿者服务活动也给社区文化添了不少彩。”

  在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嘹亮的村歌时常唱响,被称为“中国村歌发祥地”。省人大代表、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说:“文化礼堂已成为乡村文化的载体,丰富了村民生活,更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管之有道

  文化机构更亲民

  在温州,越来越多的人结识了一个新鲜事物——城市书房,全天候开放、无人值守、面向所有人群免费借阅,不少人在此度过了一个个夜晚。在这里,文化变得越来越亲民。

  温州在全省率先探索成立图书馆理事会,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城市书房建设。截至2016年底,已建成25家城市书房,接待读者161万人次,外借图书72万册,图书借阅率达230%,相当于一座中型图书馆。

  这是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的魅力所在。省政协民宗委副主任、浙江图书馆党委书记雷祥雄说,理事会让文化机构变得亲近百姓、和颜悦色起来,架起文化机构与公众需求之间的桥梁,实现“你点单,我购买”,使文化服务更加精准有效。由社会各界人士构成的浙江省图书馆理事会运行一年多来,作为决策和监督机构,解决了公共文化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不离问题,服务更接地气。这种法人治理结构,同样适用于各类文化事业单位。

  目前,我省两个国家级试点单位浙江图书馆和温州市图书馆理事会运行正在不断深化。各地正积极推广试点,已有57家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占全省文化事业单位的13.4%。

  “这项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不断完善理事会运作机制、扩大社会力量参与范围、探索创新服务内容,让公共文化服务走进人们的内心深处。”雷祥雄说。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所在。静立在街头巷尾的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就是城市的“文化灯塔”,指引着人们心灵的丰盈与精致。

标签:公共文化;文化礼堂;文化;礼堂;浙江 编辑: 金林杰
+more

精彩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