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什么关系?如何实现协调发展?这些天,这些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焦点。
内外压力造成实体经济困境
近年来,中国虚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而作为国民经济核心和基础的实体经济则相对式微,面临着艰难困境。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表示,当前实体经济面临很多困难、矛盾以及挑战,既有长期积累形成的供给质量效率不高等结构性问题,也有市场环境不完善等机制性障碍,还有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国际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等外部压力。
“振兴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东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实体经济中,以资本和技术为核心的基础工业投资回报率比较低,因此很多新投建项目在社会融资方面面临很多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奥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要依靠实体经济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包括土地、融资、物流、税费、制度等各类生产要素成本大幅提升,实体企业的生存和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再加上实体经济往往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很多企业难免选择“脱实向虚”。
没有实体的虚拟经济是空中楼阁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应该协调发展,金融发展速度和水平应与实体经济相适应。”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程恩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金融业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就会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相反,如果金融业发展过于超前于实体经济、金融监管缺位,最终将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2008年以来西方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且至今难以痊愈的重要原因就是‘脱实向虚’。如果虚拟经济严重脱离于实体经济发展,后果是非常危险的。”程恩富说。
邹建民表示,在当前金融深度发展背景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其作为支撑,虚拟经济便是空中楼阁。”邹建民认为,在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上,政府应拿出有效举措,扭转当前“实体冷,虚拟热”的局面,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那么,如何划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呢?“大家可以看得到、摸得着,并能够创造出价值的,就应该算实体经济。”李东生认为,实体经济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业涵盖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它们都属于实体经济范畴,是中国经济的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表示,如今实体和虚拟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缺哪一方面都不符合经济发展大势。“比如电商卖衣服、百货、农产品等,销售渠道是线上的、虚拟的,但生产、运输、储存产品过程是线下的、实体的。”
“脱虚向实”实现协调发展
“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也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程恩富认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脱虚向实”,即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发展要确立服务实体经济和富民强国的新思路。
他对此建议,首先要防止外资金融垄断,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法规,严格限定外国资本在中国商业金融机构的参股比例和参股条件。其次是谨慎对待并充分论证资本项目开放的程度和速度,使之与国内资本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和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再次是加快金融市场的事先、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管,特别是加强以有效治理股灾的股市监管法制和能力建设。
邹建民建议,做强实体经济,一方面要减轻实体企业经营成本,加大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的力度。另一方面,社会各界要努力促使金融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存在。特别是‘抽贷断贷、短贷长投、高息过桥’等问题在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反映强烈。未来,国家应及时运用利率、费率、财政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能取得大致相当的平均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引导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邹建民说。
邱光和认为,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做到虚实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产品附加值提升。
“要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了解用户需要什么产品,快速生产出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并送到用户手中,这些都需要一体看待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才能实现。”邱光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