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湛 通讯员 张凯凯 柯溢能)眼前的这位医生,看病时依旧聚精会神——上个月刚过完86岁生日的她,丝毫没有离开门诊、离开科研的意思。
相反,与时俱进的她,还在借助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开展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科普宣传。
她的名字叫郑树,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已至耄耋之年的她,戏称自己是个“80后”。
14年前的那个教师节
省委书记习近平来看我了
对于郑树来说,14年前的那个教师节,不仅仅是一个岁月留下的轮廓。
十多年后,她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接到电话时的那种心情——很是惊喜,“当时,我听说习近平同志要来,特别特别意外!我还和同事说,你看,省委书记跑到我们家来了!”
2003年是习近平来到浙江的第二年。那年教师节,习近平在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的陪同下,拜访了郑树等几位老教授。当时,郑树住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附近的庆丰新村,“我还说了,要爬楼梯的。但习近平同志一点也不在乎。”郑树告诉记者。
能够准确再现当时场景的,只有印在郑树个人传记上的那张照片。照片中,习近平和郑树同坐在一张长椅上,角落的花瓶里插一束盛开的百合,习近平的脸上泛着温和的笑容。
亲切、随和是习近平留给郑树最直接的印象,“见到习近平同志后,我感觉他很亲切,没有领导架子。他像唠家常一样,和我聊着生活和工作”。郑树记得,习近平对自己的生活和家庭特别关心,对自己的科研和教育工作也寄予了厚望。
“我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带着研究生,也为本科生上课,还向他讲了我的工作和科研方向——外科医生,研究大肠癌,他听得很认真。我能感觉到,他真的很支持、很鼓励我们老教师的工作。”
郑树感慨:“说实在,我也没想到习近平同志会来看我们。他来家访,就说明我们真应该好好发挥余热,对不?”
郑树说:“我们这辈人,都是苦过来的,总希望现在能回馈给社会,回馈给下一代人。习总书记也一样,从那个年代的基层中来,然后回馈给这个年代的整个社会。”
我们每一代人
都是“中国梦”的实践者
“我们1930年代出生的人,苦难都经历过了。能够有今天的美好生活,非常珍惜。”
“有时候我想,每天都得有个理想,有个想法,这样就能把这一天充实地过下去。”
“这就是‘中国梦’啊!所以习近平同志讲的话很有道理,每个人都要有追求,有了动力,你就会去奋斗。”
这些,都是郑树的内心所想,一句接一句地对着记者说出来,很是纯粹。
“那您今天的想法是什么?”记者问到。
郑树郑重地回答:“想把肿瘤的研究做得更好。”
“我想把肠癌的防治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在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已经上升到了癌症中的第三位。虽然在我们的努力下,嘉善、海宁几个地方,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下降状态,但全国的发病率仍按照每年3%-4%在上升。”
如今的郑树,依旧践行着她的梦想——研究大肠癌、坐门诊、做课题、带研究生,一年一年,循环往复。
为了对大肠癌进行防治,郑树和她的学生们,通过高危因素来寻找高危人群。在一份简短的问卷上,年龄、家族史、是否抽烟等因素被作为了考量的主要依据,但方案再周全,真正落实起来依然困难重重。郑树介绍说,很多人对大肠癌的严重性认识不够,甚至不愿做问卷来筛查,更别提繁琐且带有痛感的肠镜、价格昂贵的DNA检测了。“除了微信公众号以外,我们还改进技术,制作出低成本的‘噗噗管’,让大便隐血检测在家完成;我们还积极地联系器械的生产厂家,力求降低检查成本,将费用控制在申请医保的范围之内。”
2014年,郑树还在中国唯一一个不限制年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中,申请了一个研究细胞外泌体的课题。
“我的理想就是能够在这儿,把肠癌的防治做好。”谈及对梦想的实践,郑树回答得斩钉截铁。
在这一天一天的“追梦”中,越发深刻的是她对“中国梦”的理解,“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就应该有梦,‘中国梦’就是你的梦。有人说我们是理想主义者。现在想想,之所以能奋斗到现在,不就是这些梦想在推动自己吗?”
一个人的自述
我从医从教六十多年,落在其中、乐在其中。是什么使我“落、乐”,源于父亲教育我做事要负责任,母亲教育我要学会自立。“负责任、会自立”,时刻提醒我学习要认真,工作要认真。在认真中获取了知识,医好了一个个病人,教出了一批批学生,看着病人的康复,学生的成长,我得到了快乐。也促使我更愉快地落入从医从教中。
来日依旧方长,我会继续在教学和医学事业上,以“负责任、会自立”的精神努力前进,“落在其中,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