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日)上午10时,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二场记者会,邀请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夏伟东、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介绍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文化领域改革主体框架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孙志军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新闻舆论、网络信息、哲学社会科学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亲自谋划、亲自指导、全面布局,力度之大、措施之实、成效之显,前所未有,推动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历史性重大进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文化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形成:
一是文化发展理念思路有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总书记特别强调,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先后出台两效统一、媒体融合发展、高端智库建设等70余个文件和有关政策,搭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梁”和“柱”。
三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重大成就。我国已成为世界图书出版第一、电视剧制播第一、电影银幕数第一,电影市场世界领先,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引起强烈反响。
四是文化法治建设有重大成果。不到5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网络安全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歌法》以及《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4部法律、1部决定。
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项兆伦着重分享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三个方面的情况:
关于艺术创作生产。2015年和2016年,全国共推出原创首演剧目近2900部,2013年至2016年,文艺演出观演人数年均将近10亿人次。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现在全国已经有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所有社区都有了文化活动室。到现在,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2013年至201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入馆人次近23亿;博物馆参观总人次近30亿。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尤其加强了长城、大运河、大遗址和革命文物的保护。文物资源逐步“活”起来,文物出境展览已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确立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着力加强保护传承能力建设。
目前,我们正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认真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对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等方面的非遗项目,我们也在分门别类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更加系统的政策体系。
我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已形成四个体系
张宏森介绍,我国正在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国向强国迈进。具体是建设形成了四个体系。
一是形成具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的现代传媒体系。全国现在有图书出版单位584家,报纸出版单位1894家,期刊出版单位10084家,有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78个,还涌现一批新型融媒体。外宣旗舰媒体建设加快推进,中央电视台2016年对全球重大事件到达率达97%。
二是形成规模庞大的内容制作生产体系。图书出版量、电视剧、动画片、电影故事片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三是建成覆盖广泛的现代传输发行覆盖体系。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混合覆盖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37%、98.88%。我国电影银幕总数到目前已达4.9万块,居世界第一。
四是培育了结构完善的产业体系。2016年,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营业收入达到了2.36万亿元,比2012年的1.66万亿元增长了42.17%;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5039.77亿元,比2012年的3268.46亿元增长了54.19%;电影票房2016年达到了492.83亿元,比2012年170.73亿增幅达到了188.66%。
介绍完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情况后,几位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现场提问。一起看看,他们都回应了哪些你感兴趣的问题吧。
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
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近几年,文化体制改革突出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一要求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我们想了解一下相关考虑及相关情况。
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兼具教育引导和娱乐消费的双重功能,这就决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就具有意识形态和产品的双重属性。因此,绝不能把市场占有率、收视率、票房和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深化文化改革注重把构建“两效统一”的体制机制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和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综合施策,强力推进,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中办、国办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印发了两效统一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有关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
二是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三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注重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有机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明确社会效益在国有文化考核权重当中要占50%以上。
四是明确文化经济政策。让文化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当中坚持社会价值、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能够轻装上阵、有所保障。
三方面发力迈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强国
非洲喀麦隆国家电台记者:您刚才提到中国正在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的大国向强国稳步迈进。中国在这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以达到这样的目标?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表示,工作中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抓改革,释放发展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一大批现代新闻出版广电企业培育和成长起来。深化放管服改革,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第二,抓融合,推动转型升级。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打造新型的、现代的主流媒体。积极实施智慧广电战略和新闻出版的数字转型升级行动,努力培育新动能、新引擎。
第三,抓精品,攀登创作高峰。大力实施精品战略,鼓励精品、鼓励原创。长期动态地在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网络内容产品五个领域实施五个一百部重点作品的规划。
“四个有”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在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农村,能够享受到这种文化服务的还比较少,在未来解决短板、打通最后一公里方面,文化部门有什么新的“药方”?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表示,具体措施概括起来说是“四个有”: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
有标准。我们制定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现在各个地方还在做实施标准,我们正在推动各地把这些标准逐一落实。
有网络。我们重点启动了“流动文化车工程”等项目,加快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总分馆制建设。
有内容。我们正在积极运用多种手段,为基层社区提供日益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
有人才。在着力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同时,近几年,我们先后选派了8万多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帮助工作,还实施了“春雨工程”“大地情深”“阳光工程”等项目,组织大批文化志愿者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每年都有数十万志愿者在基层开展服务。
中国花费数十亿扩大在全球媒体的竞争力?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中美在全球的受欢迎程度不相上下。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一直在大力投资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而且花费数十亿来扩大自己在全球媒体的竞争力?这是否属实?
孙志军表示,近期世界多个国际研究机构发表了调查报告,表明中国的国际整体影响力在不断提升,社会关注度在不断提升,整体形象在不断提升,这是积极、客观的反映。这主要得益于:
首先,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
其次,中国切实履行大国的责任担当。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不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也对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作出了中国贡献。
第三,中国积极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加强与各国媒体的合作,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服务,支持和鼓励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了良好的中国形象。
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情感的温度
韩国京乡新闻社记者:因“萨德”而产生的矛盾摩擦之后,中韩之间的文化产业合作也产生了障碍,十九大之后能否期待双方的积极交流呢?
“我注意到,在刚刚结束的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活跃着很多中国电影人的身影。”张宏森表示,“在我接触的业务范畴之内,观察到中韩两国的很多交流合作项目也在不同程度地进行。”
张宏森强调,文化交流不是一般的商品交易或货物贸易,文化交流关乎着民心所向,关乎着情感选择。所以文化交流是有温度的交流,这个温度就来自于人心和情感。民心相通了,情感相融了,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也一定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情感的温度。这个问题需要中韩双方共同面对、共同思考。
(原标题《中国软实力比肩美国靠花钱?中韩交流“萨德”后会恢复吗?看权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