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
(俄罗斯联邦通信信息技术与大众传播监管署副署长苏博京·瓦季姆)
浙江在线12月4日(浙江在线记者 李攀)在此次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除了各种耀眼的“黑科技”,一组能发光、会说话的“网络茧儿”的儿童塑像也引起了参观者的关注,“儿童”们被光纤以类似蚕丝的形状团团围住,与外界分割开来,寓意深处网络空间的未成年人面临网络暴力、网络沉迷、网络隐私泄漏等各种网络风险。4日上午,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守护未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分论坛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如何为未成年筑起安全“防火墙”进行交流讨论。
根据权威机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7.5亿,未成年人人数超过了1.5亿,占中国网民的近五分之一。而放眼世界,全球互联网用户正迈向40亿,其中三分之一的用户是未成年人。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展示的这组数据足以说明,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生活。这一代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不可否认,未成年使用网络,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多有利的方面,比如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互动交友,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硬币’的另一面,网络侵害、网络犯罪、网络诱惑等现象也严重干扰着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接过话筒的俄罗斯联邦通信信息技术与大众传播监管署副署长苏博京·瓦季姆,直言不讳地谈到一款源于俄罗斯的网络社交游戏——“蓝鲸游戏”。这款游戏利用青少年追求刺激的心理,诱导叛逆、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最终诱导青少年参与者自杀。前不久,据媒体报道“蓝鲸”死亡游戏的发起人已经被捕,可游戏没有灭绝,已经有多个国家对家长发出相关警告。“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他们非常容易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苏博京·瓦季姆说,在发现“蓝鲸游戏”后,为了控制此类威胁,俄罗斯将在互联网上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列入了刑事责任范围,如果是对未成年,刑期最高可以达到12年。“今年以来,我们开始在国外网站上删除有害信息,但进度并不快,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还需要加强各国合作。”
疯狂传播的“蓝鲸游戏”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深思,在虚拟的互联网的世界,这类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更为隐蔽,同时由于网络无国界,经过几何级的放大传播,后果很难受到人为控制。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认为,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必须跟上互联网的脚步。“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也取得了明确的成效,但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立法还稍显滞后。”一个可喜的消息是国家网信办已经起草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并在网上公开征集意见。这个条例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一些管理体制,建立了网络管理的相关制度,增加了公共上网场所预装过滤软件的义务,强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规范了一些网络沉溺的矫正活动。他期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能早日出台实施。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因诺琴蒂研究中心儿童保护专家杰斯米娜·拜恩,有着20余年在东南亚、欧洲和南非等地管理儿童权利和儿童保护项目的丰富经验,她就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国际合作发表自己见解。她认为,世界各国应当在未成年网络保护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共同打击和制止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行为,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未成年人受害者提供法律、医疗、心理等多个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最后,她借用了非洲的一句古老谚语总结了自己和众多与会者的观点:“过去,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的力量。而在数字时代,这个村庄不再是本地的村庄,而是全球性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