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婷)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
在中国的版图上,两者如“一撇一捺”,构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大运河的这一笔矫若惊龙,贯通了中华文明腹心地带和黄河、长江等五大水系,串联起七大古都,连接起路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堪称中华文明的又一条“母亲河”。
岁月流转,大运河的漕运时代已然淡去。2014年6月,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的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作为宝贵文化遗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化”之河的新时代正式开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大运河(浙江)文化带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大运河(浙江)文化带、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
站在新起点,如何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怎样把大运河(浙江)文化带打造成全国示范段?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文化动脉:潮来天地青
大运河——点多,线长,面宽。
桥、坝、堤、闸、纤道、码头、仓窖、驿站、水城门、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遗产类型林林总总。
“要保护,先得摸家底。省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在多方的指导协助下对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文化遗产资源做过一番调研。”省人大代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拿出4份厚厚的研究报告说,“大运河沿线满是值得保护的文化瑰宝,比如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就是大运河文化带上一张特别靓丽的名片。”
刘斌代表认为,大运河的保护对象内涵和外延都很广泛,不但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还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光要整治清运航道,还要保护沿河城市的文化肌理风貌。大运河文化带可以建成文化之河、交通之河、经济之河、生态之河。
守护这条承载着密集文化基因的大动脉,需要“串珠成链”,还得“和而不同”。
“大运河保护怕出现‘碎片化’现象。”省政协委员、杭州市余杭区副区长许玲娣在调研中发现,分布多地、一衣带水的大运河文脉容易被地域管理人为割裂,影响同宗溯源并钳制运河文化带的连片整体挖掘、整理、重塑及再造。
许玲娣委员认为:“针对性解决整体保护与区域性保护利用的矛盾,建议建立全方位的综合性管理和联动保护机制,实现大运河沿线资源、信息、产业、资本等方面的互联互通。”
省政协委员、省文物局局长柳河也认同这一见解,他和同事一起正在参与拟定《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遗产保护具体实施方案》,保护范围覆盖杭嘉湖宁绍五市沿大运河的25个县(市、区)并辐射五市全域。
“大运河文化带是一个跨时空的文化流域,要破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松散状态,运河遗产资源尚待进一步整合,文化内涵仍需深入挖掘提炼。”柳河委员一直在琢磨“串珠成链”的好路径,心里也渐渐有了些眉目。
他举例说:比如,杭州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绍兴酝酿的浙东大运河博物馆、宁波打造的河海博物馆等可以连成大运河博物馆长廊。
又比如,乌镇、西塘、南浔、塘栖等江南水乡古镇可以串起一条大运河古村镇的记忆链。
再比如,良渚、马家浜、河姆渡文化带可以勾连起吴越文化之魂。
……
“运河为线,遗产为珠,以线串珠。” 柳河委员认为,大运河沿线璀璨的文化会进一步推动文化浙江建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城市脐带:江河万古流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大运河,正在走进一个文化需求高速增长、文化发展可以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以传承促创新,是这条古老文化长河面临的时代命题。
许玲娣委员看到,目前沿大运河城市、镇村悠久历史传承延续乏力问题依然存在,古建筑修旧如新、不古不今现象不在少数,原有鲜明的、富涵运河元素的地方文化地域特征“荒腔走板”,影响了大运河文化传承。
“我们迫切需要具有新时代特征、统一、立体、高层次的大运河文化传承。”她建议:在大格局下实现数据联网、资源共享,结合实体博物馆开展3D影像科技、大运河出土文物VR虚拟展示等大运河数字展览,传承打造一批运河文化精品,包括地方特色的节庆、戏曲、文学、民间艺术、名人故事、传统技艺等,实现“互联网+大运河”。
讲好运河故事,可以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7月,杭州歌剧舞剧院历时3年打磨的我国首部文化遗产传播剧《遇见大运河》在巴黎上演。
许玲娣委员认为,打造大运河文化专属网络宣传载体和平台,运用融媒体等新手段,以分众化、差异化的形式向世界广泛传播,可以形成大运河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立体宣传矩阵。
“西湖和大运河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但由于西湖的边界清晰,在一个集中的空间里,传承上更容易发挥整体效益。”省人大代表、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王慧中提出,“可以建设大运河文化廊道,形成体现大运河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演艺等集群,促进大运河文化传承。”
在水一方:人家尽枕河
流千年而不涸的大运河,“活”在当下。
如何推动大运河文化带资源更好地服务当代、永续利用是目前建设中的一大挑战。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利用必须与当地环境协调,与当地居民生活相适应。”柳河委员提出,用运河文化建设引领起沿线传统村落、历史街区等人居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依托江南水乡古镇集中展示运河风貌,活生生地展示生活场景,优化人居环境,把运河文化植入城镇建设。
在浙江,大运河沿线城市以运河文化为主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已建成了一批运河休闲公园,也同时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让大运河沿线居民切实感受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给日常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王慧中代表建议,“可以进一步加强运河水系河网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进一步推进运河河道清淤、河网修复、堤岸绿化。激发古运河的活力,让沿线生活的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还迫切需要人才支撑。许玲娣委员认为,全省对大运河的研究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文化遗产角度对大运河进行挖掘和提炼还比较薄弱,浙江运河文化传播没有上升到“运河学”的高度,她建议成立大运河(浙江)文化研究院,对大运河文化进行重新梳理、挖掘、开发、重塑和传播。
“大运河保护与利用是相辅相成的,可以推动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王慧中代表希望吸引历史、考古、地理、水利、航运、景观、建筑、城市规划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积极加入大运河基础研究的队伍中,推动运河学的兴起,持续促进运河基础研究,让遗产资源的整体文化、社会、经济效益全面凸显。
千年国脉的新传奇正在上演。大运河,终将成为标记这个伟大时代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