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3日电 3日,2018全国两会正式启幕,中国两会再度引来国际舆论聚焦。在外媒对两会的报道中,经济和改革议题备受瞩目。评论指出,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实现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而此次两会则将为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定调。
2018年3月3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新社记者 杜洋摄
【聚焦:中国经济改革全球瞩目】
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京开幕,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式启幕。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也将正式开幕。包括法新社、美联社、路透社在内的国际主要通讯社和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等国际主流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两会开幕的消息。
今年两会有哪些看点?新加坡《联合早报》3日撰文称,经济改革政策将成为两会的一个重头戏,备受外界关注的是中国要如何推出“超预期”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措施,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每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备受瞩目,按照惯例,报告将为中国今年经济发展制定目标。《联早报》认为,这不仅将为中国经济今年的发展定调,甚至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彭博社文章称,去年中共十九大明确判断,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接下来的“两会时间”对中国经济来说尤为重要:中国将为未来经济发展制定政策,包括遏制金融风险、改善污染问题和调节过剩产能。
德国媒体同样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影响全球景气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因而受到全球瞩目。德媒援引报告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将加大力度,财政、金融、国企、国资等重点领域改革值得关注。
资料图:2017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动车行驶在京沪高铁江苏镇江段。中新社记者 陈岗 摄
【关注:中国正着力解决改革难题】
新加坡《海峡时报》称,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将继续加强与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的连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中国经济将继续作为全球增长引擎,实现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
德国《时代周刊》撰文称,不可否认,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政府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采取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措施。
亚洲新闻台援引新加坡管理大学教授观点称,中国政府正努力解决环保、房价、医疗及教育改革等问题。改善这些问题,意味着更多的人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称,“中国模式”催生了经济奇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了合理的长期规划和明智的增长政策,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达到惊人的年均增长率,被世界银行称为“历史上经济增速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新海峡时报》认为,中国领导人正领导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新的角色: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等新的倡议。在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也有信心引领世界。
美联社分析说,过去数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目前正在打造消费主导型经济,降低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分析人士希望中国利用两会契机,强调降低金融风险和保持增长稳定。中国是所有周边邻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外界密切关注中国的经济表现。
资料图:2017年6月1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新型彩虹太阳能无人机已完成临近空间飞行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英之后第三个掌握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技术的国家。中新社发 钟欣 摄
【热议:中国经济举措影响世界】
在两会开幕之际,新加坡《海峡时报》则敏感地注意到中国倡议可能对国际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海峡时报》刊发以《一带一路,新加坡从中能有何收益?》为题的评论文章。文章称,“一带一路”倡议是二十一世纪最为宏伟的计划之一。它跨越亚洲、非洲、欧洲,覆盖面包括全球人口的60%,所涉及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贸易总和占到全球的约三分之一,因此格外受关注。文章着重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将如何帮助新加坡企业。
英国《经济学人》刊文评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占全球贸易出口额的13%以上。“中国已经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中国人富有进取心,足智多谋,在全球100家最有价值上市公司中,中国占到12家”。不论对中国自己,还是对贸易伙伴,中国在商业上都创造出了非凡的繁荣。
此外,《经济学人》同样也提到了“一带一路”倡议。“几乎没有一个相关国家不愿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评论说。
《澳大利亚人报》2日援引澳大利亚商界人士建议称, 澳应正视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实力和文化丰富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成熟、实力和尊重的方式同中国合作行事。报道还援引澳大利亚华人评论称,澳华人对中国即将迎来的改革充满希望,“国家大发展才是真的好”。
西班牙《对外政策》刊文称,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显示,西方的经济模式已经过时,需要另外一种更具相互依赖性、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而中国正准备塑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模式。